新春走基层丨科学种田带来丰收年
本报记者 狄文君
“去年虽然受低温影响,但是俺家水稻的总产量仍然达到了42万斤,而且米质好、价格高,收入比预想的还要好,年前稻米就全都卖完了。”忙活了一年之后,铁岭县双井子镇双井子村郭丹一家过了一个舒心的春节。
郭丹是铁岭县杨晓刚家庭农场的女主人。自从以丈夫名字命名的家庭农场成立后,夫妻俩就把全部心思用在了粮食增产增收上。参加技术培训班,外出学习考察,试种新品种……夫妻俩为了种好地、多产粮,不断学习和尝试。
3月26日晾稻种,4月4日摆盘育苗,5月20日开始插秧……热爱生活、开朗上进的郭丹,几乎将去年种地的每个重要环节都以视频形式记录了下来。
郭丹说,种水稻离不开辛勤付出。育苗要控制好温度、通风情况;插秧后要关注地温,随时通过控水晒田进行调节;高温季节要防住病害,去年7月22日起的一个来月,杨晓刚家庭农场就开展了三次无人机飞防作业。
提到无人机,郭丹有些兴奋,这是他们专门花4.6万元置办的大件。“去年4月14日晚,无人机运到家后,俺家那位连夜研究说明书,第二天就开始练习试飞操作。有了这架无人机,不但我家400亩水稻防病害轻松搞定,还帮助其他村民飞防4000多亩耕地。”
从育苗、插秧到收获,杨晓刚家庭农场投入十余台套农机,粮食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郭丹还将水稻生产各环节视频分享到朋友圈,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米。今年,她又新添了一个红色真空包装产品,通过网上直播卖出了1万多斤新大米。
“今年我下手早,春节前十多天化肥、种子就进来了,一共是33吨化肥、1200斤稻种。”郭丹说,提前备耕,一是避免农资涨价,二是为了抢农时,不误春耕生产。“新闻上常讲,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大国粮仓,俺的家庭农场也有一份责任,也要作出新贡献。”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