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进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崔伊霞 洪晓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推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以红色资源为抓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与社会实践大平台,努力推进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发挥红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铸魂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中,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因此,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的功能,打造高校思政课的“金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相得益彰。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具有鲜明的特点,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在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基础上,不断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要素、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善于运用红色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要挖掘梳理红色资源中蕴含的鲜活教育素材。当代大学生身受多元思潮等影响,思想活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寻找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供给,要为学生讲深、讲透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不忘历史、不忘初心,不断引导学生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其次,要不断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手段。要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和形式,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教学中,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最后,要发挥教师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的主导、引领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做大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下去。
在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中提升红色资源运用的实效性
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由于课堂教育局限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红色资源的全部需求无法得到全面满足,因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时空性、便捷性等特征,提升推进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与实效性。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呈现出个性鲜明、求知需求多元等新特点,用好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技术赋能,要不断拓展红色资源的传播渠道,丰富红色资源的表现形式。要充分利用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全景直播等智能技术叠加的优势,提升红色资源的网络传播力,拓宽红色资源的网络传播渠道,不断促进红色资源形象化、丰富化、生动化展现。同时,要通过慕课、微课以及云课程等方式进一步传播红色文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最深厚的力量。
通过社会实践大平台促进红色基因外化于行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既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推动红色资源融入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直观地学习了解,才能深刻领悟红色资源蕴含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进而不断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品德素养,在穿越历史时空中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红色基因的种子,擦亮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首先,要利用假期积极组织大学生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进行现场参观、实地调研,让其亲身感受红色资源的文化底蕴,汲取红色资源的思想精髓。其次,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策划专题活动,通过激励其撰写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方式,加深对红色资源的深邃内涵的感悟。最后,要运用红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关红色江山能不能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要问题,因此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生动局面,在推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应当运用好红色资源, 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校内校外交互的体制机制,将红色基因传承好, 将红色文化弘扬好,借助红色资源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1BKS007)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