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林徽音:用建筑之美叩击心灵
陈华文
看点
在中国现代文化历程中,林徽音(又名林徽因)是了不起的女性。她的一生挑起建筑和文学的两担云彩,有一代才女的美誉。《林徽音先生年谱》对于我们全方位、多视角认识林徽音的一生,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资料。
真实再现林徽音的一生
《林徽音先生年谱》是曹汛教授积数年之力,在收集整理关于林徽音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做了大量考证之作。该书以事系年,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梳理、翔实考证林徽音生平的著作,全面梳理了林徽音对中国建筑学所作的贡献,谱写了她坎坷而辉煌的一生。林徽音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归国的建筑学家,与其丈夫梁思成也是事业上的伙伴,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为建立中国建筑体系、弘扬中国文化做出卓绝努力。
曹汛是梁思成的学生,他1955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这一年,林徽音因病去世,他未曾见过林徽音,这也是他人生中莫大的遗憾。曹汛用了几十年时间爬梳和收集林徽音的事迹及作品,寻找她的佚文佚作,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翻译、书信、建筑论述、建筑设计、美术作品、舞台美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和封面设计等等,最终得以完成《林徽音先生年谱》。该书精心编排、设计的林徽音诗文佳作插页,则装订于年谱中相应的篇章前后,形成呼应。林徽音手绘的中国传统纹样做成笺纸,洋溢着国风之美。
《林徽音先生年谱》采用“林徽音”,而非人们常见的“林徽因”。关于“音”改为“因”之故,在书中有详细的考证。那是1935年,为避免与当时上海一男性作家林微音名字相混,忍痛改名徽因。
林徽音出生在书香门第,青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920年跟随父亲周游欧洲列国后,在英国上中学。在英国期间,认识了大批文艺界的名流。年轻时代,林徽音在文学和美术方面表现出极高天赋,发表过优美的散文、为报刊画过精美的插图和封面,而最后,她把建筑作为主攻方向。对于这一点,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受到了梁思成的影响。1924年,林徽音和梁思成赴美国留学,1928年3月,两人在加拿大结婚。海外留学时,她也原本计划像梁思成一样学习建筑,可是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里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无奈之下,她只好学习美术。学美术期间,她依然钻研建筑理论,且建筑图画得极好,先后被破格聘为建筑系兼职助教和讲师,直到大学毕业。
把建筑提升到美学层面
林徽音和梁思成最引人关注的是在中国建筑领域的突出成就。1929年,他们在美国学成归国后,在东北大学任教。也许有人认为,在梁思成的光环之下,林徽音或许只是一个配角或者助手。其实,她的才华丝毫不逊色。当时,林徽音设计的东北大学“白山黑水”校徽图案,就被该校选中。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时,林徽音和梁思成是第一批社员,她也是学社唯一的女社员。也就在这一年,她参与设计吉林大学建筑组群和锦州交通大学建筑组群。后来的1934年,她与梁思成共同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和女生宿舍。
林徽音不仅参与到建筑设计中,还对中国建筑进行理论探索。在她看来,中国建筑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而20世纪30年代,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者凤毛麟角,林徽音就是其中的拓荒人。她撰写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是中国现代第一篇建筑理论方面的论文。在另一篇论文《平郊建筑杂录》中,她把建筑提升到美学层面,首次提出“建筑意”的概念,这一直受到后世的推赏。在她看来,建筑之美不仅体现在形式之美,更重要的是建筑的形式撞击着人之心灵。或者可以这么讲,作为艺术家族中的建筑,是可以传递独特情绪的。
在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方面,林徽音绝非纸上谈兵,她和梁思成等人结伴行走大半个中国,对古建筑进行考察,那时的交通、住宿、饮食条件都很差,这并没有让他们打退堂鼓。每次见到一座座古建筑,林徽音非常激动,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为了考察建筑的内部细节,她时常冒着危险攀爬到房梁之上搞测量、做记录。通过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林徽音愈发对中国历史文化充满敬意和自信。
然而,林徽音的建筑人生并非坦途。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让她和家人不得不踏上南迁之旅,一路颠沛流离,历经千辛万苦先到云南,然后去四川。在国家遭受劫难、生活和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林徽音也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挚爱。抗战期间,她身体染疾,十分虚弱,有时卧病在床。即便如此,1941年至1943年,她还协助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与写作。该著作第六章中的《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辽之都市及宫殿》《金之都市宫殿佛寺》《南宋之临安》等章节,全出自她的手笔。梁思成在该著作油印本“前言”中写道:“林徽音除了对辽、宋的文献部分负责收集资料并执笔外,全稿都经过她校阅补充。”
为祖国贡献一生才学
之所以说林徽音是了不起的女性,就在于她从来没有停止在建筑领域跋涉的脚步。1945年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到清华大学创办营建系,而林徽音一到学校,就为教师设计胜因院住宅。当时的教师不多,她带领年轻教师开展教学,自己也开设了不少课程。由于她的病情不断恶化,1947年底住院做了肾切除手术。即便如此,病中的她还坚持在床上给学生上课。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音全新的生活篇章开始了。1949年至1955年,林徽音完全告别了文学创作,激情满怀地投入到建筑与设计领域。她参加和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她和梁思成带领清华大学营建系教师,经过连续几个月的努力,设计方案中选。国徽的设计,贡献了她一生的才学。1952年,林徽音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负责为碑座和碑身设计雕饰纹样和花圈图案。为此,她做了许多方案草图,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画过几十次上百次。为保护北京古城和古建筑,她撰写《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并在报刊开辟《祖国的首都》专栏,一连发表11篇介绍北京文物建筑的文章。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对林徽音有这样的评价:“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华第一女建筑师,才华横溢的学者,她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如此的造诣,她在建筑方面和梁思成先生并驾齐驱,共同作出卓越的贡献。”总体上讲,林徽音出生、成长、求学和工作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她把才学和智慧交给了为之深爱的祖国。林徽音的爱国情怀、创造热情、惊人毅力以及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后人。
责编:姚晟琦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奋进的春天】247.1万人次!再创长三角铁路2023年单日客发量新高
- 微视频:团结奋斗再出发
- 【跨国企业在中国】“春耕”正当时,这三家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想法有动作
- 【走进区域看发展】智慧商圈都“慧”啥?探秘重庆解放碑“吸金”内核
- 【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科技创新引领海洋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在古都安阳感受了不起的中国文字力量
- 【2023打卡中国】 佩服雷锋“先别人后自己” 中国医大留学生英雄:雷锋是世界的
- 【2023打卡中国】延续雷锋精神 布隆迪留学生丽卡:立志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医生!
- 【2023打卡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 塞拉利昂留学生达拉米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 “鲁班工坊”网络国际传播项目启动 让更多洋学生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