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不可言的中国美学符号
贾登荣
看点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的符号,瓷器更是古代中国辉煌文明的重要象征。瓷器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波澜壮阔的故事?制作瓷器有哪些妙不可言的体会?中国瓷器是如何漂洋过海,改变世界的?让我们从《青花帝国》《制瓷笔记》《瓷器改变世界》等书籍中去寻找答案吧。
用匠心传递器物美学
瓷器,作为工匠对于美学理解的呈现,自然会有好坏之分,优劣之说。《制瓷笔记》展示了瓷器家庭的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讲解了识别瓷器好坏的标准以及好瓷器诞生的过程,让人认识到在瓷器身上固化的美学概念、涵盖的精神意蕴、深厚的人文情结。
《制瓷笔记》一书用散文的笔调、笔记的体例,从烧造的故事角度,将材料、历史、文化、工艺融入其中,并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让读者形象地看到瓷器诞生过程及其背后的精彩故事,用工匠之心传递器物美学。
主动抛弃“铁饭碗”,一头扎入瓷都景德镇,沉浸于手工制瓷十余年时间的涂睿明先生,将自己每天与拉坯师父、利坯师父、画瓷师父、吹釉荡釉师父以及烧窑师打交道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记录与再现,让世人感受实诚、细致、坚韧的工匠精神。
当然,要开辟出“一片大天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靠的是工匠们日积月累的经验,靠的是工匠们丰富的阅历、超凡的境界。从作者《好杯子是怎样利成的》一文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仅仅是“利”杯子的过程就有9个环节,而作者说,在景德镇,真正完成一件瓷器有72道工序之多。只有倾注了工匠的全部心血与智慧,才能烧制出真正的好瓷器。
揭开青花背后的面纱
在琳琅满目的古代瓷器中,那“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中国景德镇青花瓷,更是收藏家最为推崇的瓷中极品。《青花帝国》一书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包藏在青花中的神秘面纱,为读者打开通向中国历史隐秘角落的密码。
《青花帝国》一书把着力点聚焦在创造青花这一奇迹的人物身上。让人们清晰地看到,在一朵朵青花的背后,是一个个为青花诞生而呕心沥血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皇帝,有督陶官,有工匠,有画师,有诗人,有藏家,有使者等。
在瓷都景德镇,“唐英”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这里,设有唐英纪念馆;这里,还有一条“唐英大道”。在景德镇人的心目中,“唐瓷”并不是指代“唐代瓷”而是“唐英瓷”。在《督陶官:唐英的手腕》一文里,作者讲述了大清王朝督陶官唐英的故事:每年三四月,他亲赴景德镇监督陶器生产,手把手教无名的画师如何把仕女的衣纹画得富有神采;他会站在投柴口前与把桩师傅亲自交谈,察看窑内火候……在20多年间,他兢兢业业,督造了近百万件瓷器,最后染上了瓷器业中的职业病而去世。所以,作者不无感慨地说,唐英创造的历史,“会化作景德镇文化传统中永不泯灭的精神,辗转于天地之间”。
瓷器走向全球的历程
《瓷器改变世界》一书以朝代为经,以地理位置为纬,依次陈述散落在近至朝鲜半岛、远至非洲的中国瓷器,再现波澜壮阔的“瓷器之路”,展现中国瓷器对世界文明进程的特殊贡献。
《瓷器改变世界》一书以中西方历史遗存为线索,结合国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考古发现、私人收藏和专业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中国外销瓷器的发展历史,勾勒出中国瓷器外销的波澜壮阔之路,再现中国瓷器走向全球的历程。在《考古:世界范围的中国瓷器遗存》一章中指出:中国瓷器走向世界持续了一千多年。中国瓷器最早的外销,肇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瓷器外销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隋唐五代时期;而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则出现在宋元时期。考古发现,中国瓷器不仅出现在亚洲各国,也出现在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全球各地几乎都有中国瓷器的身影。
《瓷器改变世界》主要以青花瓷、德化白瓷为例,看中国瓷器是如何成为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商品”。在《那一阵蓝白相间的中国风》一章中,作者首先列举青花瓷加以佐证。作者指出,中国自唐代以来,就有青花瓷销往海外,但青花瓷批量走向海外是在元代。从存世的元青花瓷看,国内只有100多件,而海外却有200多件。16世纪末,中国瓷器开始大规模进入欧洲。欧洲收藏的瓷器中约80%是青花瓷;仅在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宫的金字塔式天花板上就镶嵌了261件中国青花瓷。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解除海禁以后,青花瓷的出口迅速攀升。据不完全统计,仅1602年至1682年的这80年间,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出口到欧洲的瓷器有1600万件之多,其中绝大多数是青花瓷。
《瓷器改变世界》一书通过梳理中国瓷器被模仿、复制的过程,展现中国瓷器的世界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推动力。在《中国瓷器引领的世界瓷器潮流》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瓷器的外销,同时带动了制瓷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在世界各国迅速掀起一股中国瓷器热。考古发掘证明,唐代有大量越州青瓷进入朝鲜半岛,同时有中国专业陶工进入朝鲜半岛设窑烧制瓷器。作者还指出,日本陶瓷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对中国陶瓷吸收、整合、创造的历史。公元630年至894年间,日本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瓷器、唐三彩等也通过他们传入日本。日本奈良时代正是中国盛唐时期前后,也正是日本遣唐使往来最频繁的时代。而奈良三彩,就是模仿中国唐三彩的生产工艺和彩釉等装饰工艺而生产的一种低温铅釉品种。在中国的宋代,日本陶工又到浙江、福建等地学习陶艺,回国后对建窑黑釉瓷技艺进行仿制,首创了日本的施釉陶瓷器。但此时日本所生产的陶瓷,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只能算作釉陶。直到1616年以后,在朝鲜窑工的帮助下,日本才仿制出青花瓷瓷器;1620年后,受中国景德镇外销青花瓷的影响,日本青花瓷烧制技术得以提高。
除朝鲜、日本之外,欧洲各国也对中国瓷器加以仿制、创新。1513年,葡萄牙的船队抵达中国,率先将中国瓷器大规模带往欧洲。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早期,葡萄牙里斯本开始生产一种具有中国瓷器风格的彩陶制品,作为中国瓷器的替代品销往欧洲各国。此外,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家,也先后模仿中国瓷器,生产出彩陶制品,销往欧洲各国。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