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向世界伸出我所有的触角
孟 虹
提示
简·莫里斯被欧洲文学界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旅行文学作家”。在《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里,她回顾了自己半个世纪的作家生涯和旅行经历,通过她充满个性的抒写,二战之后世界50年的变迁也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以地理的形式书写历史
作为游记文学代表作家,简·莫里斯用半个世纪的行走,书写了一篇篇令人心醉神迷的文化随笔。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莫里斯游历了全球,她的《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以下简称《世界》)就像一部宏大的回忆录,其中充满作者对于时代的思索。
莫里斯在71岁时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她说她抵制把自己作为旅行作家,“我相信我写得最好的书与历史更相关,而非地理。”“但是我也承认我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一场漫长的闲荡,打量这个世界,同时让这个世界打量我。我想可以肯定地说,世界对我的观点和我对世界的观点都改变了。”
2020年12月,莫里斯走完了她94岁丰沛的一生。也许是受她离世消息的影响,作家许知远说:“我梦见了简·莫里斯。”她的书籍保存了她的一切,“世界各个角落的偶遇、洞察、追问以及永不枯竭的幽默感。”
50年的风云变幻,莫里斯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旅途中哪怕是匆匆一瞥,她却能用历史学家的目光联系过往,透过现在想象未来。在历史的变革中,她捕捉到20世纪下半叶那些决定性时刻的生动细节。
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作为媒体记者和游记作家的简·莫里斯见证了很多历史性事件,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地。从欧洲到非洲,从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到名不见经传的北非村庄,从见证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到亲历二战后对战犯的审判,从品尝西班牙葡萄酒到体验中国的神奇药膳……莫里斯已经超越了旅行者的身份,以一位充满洞见的叙事作家的眼光观察并感受着这个世界。
以小说家的笔法写风物
2008年,莫里斯被《泰晤士报》评选为二战后英国最伟大的15位作家之一,其小说《哈弗的最后来信》曾入围布克文学奖。作为诗人、小说家、旅行文学作家,莫里斯文采飞扬,文字灵动又传递着浓郁的个人感受,她是以小说家的笔法在写游记,显得别具一格。
《世界》是简·莫里斯50多年来的游记与报道的一个结集,记录了她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在世界各地采访与游历的感悟,每个年代有近十篇短文。莫里斯所到之处既有英国、德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大国,还有诸多中东、非洲、南美、东亚、南亚等国家。这部作品以一次次旅行和探访为线索,描绘了二战后的时局变化和世事变迁。
威尼斯多姿多彩的魅力在莫里斯细腻的笔下得到栩栩如生的呈现,无论你是去过,还是未曾去过,几乎都会被她的描写所征服。莫里斯说:“其实对于威尼斯,我频繁地有迷恋、失恋、迷恋、失恋的感觉。”作家爱威尼斯生机勃勃的一面,也爱这个城市渐渐被岁月隐藏的历史。她将历史巧妙穿插进叙述中,让读者跟随她,一遍遍游览那些宫殿、博物馆,一次次路过那些桥梁、小巷,一趟趟乘坐贡多拉、桑多洛,遇到船夫、老妇、公爵、总督、诗人、作家……威尼斯的辉煌、衰落、神秘、疯狂都一一展现,读者仿佛不是游历了一趟眼前的威尼斯,而是经历了一次从古至今的穿越。
《悉尼》也是莫里斯旅行文学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她以其一贯优雅、深沉又有些刻薄的笔调,将悉尼这座城市细细解剖。虽然她描绘了当代的城市风貌与形形色色的人物,但其绝非一部简单的“游记”,莫里斯对城市历史、风物、胜迹的细致描写是研究型、历史型的,她对笔下的许多地方都做过历史方面的考察,一艘船、一根柱子、一座雕塑、一幢建筑,甚至石头上刻着的几个字母,都有可追溯的来历和故事。莫里斯带领我们在时空和思维中穿梭游走,向我们展示出,这座王朝落幕之后依然在历史海岸上熠熠生辉的城市。
“悉尼不是第一眼见到就能激发一个人的敏锐感知力的城市。它希望显得坦诚、阳刚、幽默。但是随着我对悉尼的感受和思考越多,我便越意识到它有令人留恋的特征,也许所有类似的具有男子气魄的城市都是如此。”悉尼的特征是如何被作家捕捉到的呢?莫里斯说,到了悉尼,她什么也不想,这个城市的精神特征纯粹是自然的显露。
独自上路的“自私”写作
当为写书收集素材时,莫里斯都是独自旅行。“想写某个地方就必须自私到底”,莫里斯这样说,如果出门是为了写书,就要一心只思考你要写的地方,甚至不与爱人同行,因为在她看来,“爱会起到妨碍作用”。
在旅途中,莫里斯感觉自己的“触角”必须时刻警觉,对当地的环境和细节保持敏感,而不希望有任何的分心。对于把旅行作为工作的作家,莫里斯显得十分专业,在旅途中早已摆脱了情绪、天气或意外遭遇的影响。“我享受这些旅游中的几乎每一分钟——因为工作而独自出行,伸出我所有的触角,除了手头的工作什么也不想,对我而言,这是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之一。”这也许就是作家一直拥有旺盛的创造力的原因吧。
在《世界》全书的结语一章《满足一个长期被需要的需求》中,莫里斯写下了她对这半个世纪和自己一生的总结:“随着年岁日长,我比以往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个终极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没有并且永远不会有答案。我逐渐认为,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我们最好是忽略这个谜题,照我看来,只需要一条戒律帮助我们处理事务:与人为善。它灵活到足以体谅人性的脆弱,但在核心处又坚如磐石。”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