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档”“父子兵”“女状元”——宜春种粮能人的“春耕愿景”
春耕备耕正当时,记者走进江西大粮仓宜春市袁州区的田间地头,发现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种粮大军中的“夫妻档”“父子兵”“女状元”纷纷抢抓农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挥汗田野。

袁州区彬江镇种粮大户彭晚苟和妻子邹细女在调试农业无人机设备。新华社记者陈春园 摄
“这两天我忙着查看田块,打算今年再多流转1000亩高标准农田种粮。”彭晚苟是彬江镇英山村种粮大户,2008年返乡创业,和爱人邹细女一起种粮。历经10余年,种粮面积从35亩增加到2022年的2600多亩,邹细女还带领村民种养致富。
彭晚苟说,2022年江西遭遇罕见旱情,田块减产,但仍有几十万元种粮收益,收成来之不易。政府鼓励“稻油轮作”,他种了500多亩油菜,亩均油菜籽产量达200多斤,也增加了部分收入。
“由于农业补贴力度大,早稻种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加在一起,种粮收益有保障,这是我今年继续增加种粮面积的底气。”他希望国家扶持种粮的各项政策保持稳定性、长期性,让种粮户吃下定心丸。
在竹亭镇上车村,“90后”种粮大户黄宇正在调试无人机,检修耕地设备。“我购买了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机等,20多台农机成了种粮好帮手。”2015年黄宇回乡,跟着父亲黄祖武专心务农,种了800多亩水稻。父子俩分工明确,“老把式”黄祖武负责农资购置、田间管理,“新农人”黄宇负责农机维修、农机手培训。
黄祖武说,以前早稻几个月生长期中,有两次除草、3次病虫害防治作业,需要请几十名劳力,如今一两名农机手、几台植保无人机就能完成作业,成本低、用时短、效果好,效率提高很多倍。
父子俩表示,随着规模化、机械化种粮逐渐成为主流,希望国家加大购置农机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提升中高端农机的生产工艺,延长农机使用寿命,优化农机保养维修服务,让农机更好助力粮食生产。
在西村镇,记者见到了当地种粮“女状元”彭凤南,她不仅自己流转了2600亩地种粮,还为周边乡镇15300多亩农田提供托管服务。除了农忙季节,她平时白天进村务农,晚上开车回城。
“我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前景广、市场大,通过集中采购生产资料可以降低成本,通过开展规模化机械作业可以提高效率,解决当前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我今年打算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这一块。”从2013年开始种粮,彭凤南一直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很早就用上了育秧、烘干等设备。她希望政府加快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有效破解当前产业规模不大、服务能力不强、引导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记者陈春园、熊家林)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