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谢晓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弘扬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要把雷锋精神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始终,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蕴含的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雷锋精神的精髓。雷锋曾经这样说,“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因为怀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不怕艰难险阻、做到无私无畏,才能够始终如一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拥有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雷锋精神的内核,也是雷锋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这个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向雷锋同志学习,把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要通过把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既树立远大理想,也立足现实情况,把对远大理想的追求转化为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通过讲道理与讲情感相结合的方式,讲清楚远大理想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关系。通过理论传授和典型示范相结合,把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相结合,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比如雷锋就是先进人物的典型代表,是每个时代都需要学习的榜样。我们要把雷锋的事迹、雷锋的故事讲好讲生动,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同时,要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干事创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更加公平畅通的渠道。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服务人民、甘于奉献作为价值追求。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雷锋说:“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星期日,我没外出,给班里的同志洗了五床褥单,帮高云奎战士补了一床被子,协助炊事班洗了六百多斤白菜,打扫了室内外卫生,还做了些零碎事……今后还应该多做一些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少说漂亮话。”雷锋坚持为人民服务,做了很多好事,这些细微之处体现了雷锋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人民的深情厚谊。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青年“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雷锋是爱国、爱人民的光辉典范。尽管时代变迁,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仍然应以热爱人民、服务人民为价值追求。因为只有为了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努力和奋斗,人生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因此,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胸怀“国之大者”,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教育工作者要客观分析和认识时代的发展对青年学生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要采取切合实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激发青年学生实现维护国家、人民利益与实现个人价值的统一,不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与此同时,要大力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参与支教、环保等志愿服务,在社会实践中大力弘扬服务人民、甘于奉献的雷锋精神。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雷锋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雷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要积极肯干,做到说干就干,干就干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干,千方百计地干,事事拣重担子挑,顺利时干得欢,受挫折时也要干得欢,扎扎实实地干,一定要把事情办好。”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我国广大青年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因此,广大青年学生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培养艰苦奋斗的品格,努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勇做先锋。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依靠艰苦奋斗中华民族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一代代革命先辈和建设者流血牺牲、流汗奋斗换来的,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凝聚着前辈和先人的智慧、奉献和付出。因此,一方面,要坚持推进党史教育常态化,要让青年学生知道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另一方面,要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特征和变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消费观,明晰幸福都是奋斗来的、奋斗本身就是幸福的。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传承好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激励他们在新征程上勇于应对风险挑战,笃行不怠、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