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红山文化研究持续推向深入
举办论坛、出版著作、建立教学基地
将红山文化研究持续推向深入

辽大考古文博学院在朝阳喀左建立的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意在为红山考古储备人才。(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核心提示
我省新一轮红山文化野外调查日前启幕,而这只是我省红山文化研究持续深入的具体举措之一。我省考古工作者通过野外调查、考古发掘、著作出版及学术论坛等方式,将红山文化研究持续推向深入,同时,通过建立大学考古实践教学基地,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红山考古中来,为未来研究储备了人才。
丰富考古成果不断刷新外界对“红山”认知
春风骤起,呼啸着穿过空荡的田野与山林。戴好帽子、裹紧衣服,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付永平带着队员一头扎进空旷的田野,“赶在春耕前,我们争取多走一些地方,多摸摸情况。”付永平盯着地面,不放过田野里任何蛛丝马迹。
自今年起,我省开启了新一轮辽宁境内红山文化遗址野外调查。红山文化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红山文化研究,向外界更好地传播红山文化,扎实且细致的野外考古调查是基础中的基础。正因如此,我省几代考古人孜孜以求,不断夯实这项工作基础。
“在做好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今后将在重点区域展开考古发掘,揭示与还原红山先民生产、生活和祭祀场景,让更多人了解红山文化、熟悉红山文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白宝玉说。
实际上,野外调查只是我省红山文化研究的众多工作之一。东山嘴遗址、牛河梁遗址发现后的几十年来,我省一代代考古人持之以恒,几代人接力,持续将红山文化研究推向深入。与此同时,从对红山文化中晚期的发掘,拓展至早期;野外调查的范围延伸至辽河干流,这些都增加了红山文化研究的广度。
具有礼制雏形的“坛、庙、冢”祭祀建筑群,以及精美绝伦的红山玉器的相继出土发现,不仅证明了5000多年前,红山文化是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中最为耀眼的一颗,而且印证了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作为近年来我省重点发掘的红山文化早期遗址,考古人员在马鞍桥山遗址发现了红山先民对生业活动的祭祀,这对红山文化祭祀对象的认识有了新突破。而祭祀场所出现在“村子”里,更是刷新了外界对红山先民祭祀场所的认知。
夯土厚度超过5米、台基以山体岩石为基础……经过我省考古工作者细致发掘,这些穿越了时间迷雾的古老建筑,更是佐证了几千年前的红山先民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群体动员与组织能力。
建立教学基地为红山研究持续注入活力
这段时间,一本出版不久的《红山——中国文化的直根系》著作在红山文化研究圈和红山文化爱好者中间争相传阅。作者郭明来自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是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者之一。“这本书既是对我考古发掘工作的梳理,也是再次强调红山文化在史前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对红山文化的又一次传播。”郭明说。
这本《红山——中国文化的直根系》只是我省众多红山文化著作中的一个代表。我省作为发现红山文化遗址最早的省份,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全身心投入红山文化的研究与对外传播中。出版著作、设立学术论坛、发表论文……让世界知道红山文化、向世界叫响红山文化,已经成为我省考古界、历史界和文化界等众多心系“红山”的研究者的文化自觉。
去年下半年,“回望红山——首届红山文化前沿论坛”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举办。在这场“线上+线下”的论坛上,来自国内及我省知名红山文化研究专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又一次厘清了宏观与微观认识中的部分有关红山文化的脉络。
以老带新,薪火相承,几十年来,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承担起红山文化研究重担,并将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代,让红山文化未来研究后继有人。
年过八旬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研究了一辈子红山文化,他不仅出版多部红山文化著作,而且至今仍积极参与到各项研究之中。他说,只要利于红山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事,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和支持。
既有前辈先行先试,又有后辈紧紧追随。2021年,辽宁大学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在朝阳喀左建立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站在红山先民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一批批考古专业的在读大学生接过老一辈考古工作者的接力棒,把论文写在田野里,将成果留在大地上。“通过基地的建立,学生们既通过亲身实践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红山文化的理解。这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有着几十年考古实践经验的辽宁大学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华玉冰说。
如今,我省正持续推进红山文化研究,这个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源头的考古学文化,必将穿越岁月迷雾,焕发出无穷魅力。
责编:姚晟琦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