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道镶滚 见缝不见针(工匠绝活)
满族旗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玉秋——
十八道镶滚 见缝不见针(工匠绝活)

【绝活看点】
陈玉秋,吉林省吉林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旗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满族旗袍轻剪裁、重装饰,一块布匹便可以裁出一身旗袍,再用“见缝不见针”的手工技艺装饰上最多十八道镶滚。在钻研技艺的30多年里,陈玉秋共制成100余件满族旗袍。
上身白色丝线绣出祥云,下摆纹样为海水江崖,一匹方正的织锦缎平铺桌上……陈玉秋(见图,本报记者刘以晴摄)沿横纵对称轴,将布料折上两折,用针固定在桌案上。接着,稳一稳手,折角处剪出一条小弧线,“这是给衣服挖领口,再裁一刀旗袍主体就成了。”
55岁的陈玉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旗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服装专业毕业的她,在一次逛街时,看到一条满族旗袍就挪不动步了。之后她结识了刘淑芬老师,自此便沉浸其中,一做就是30多年。
走进陈玉秋的工作间,屋子不大,进门左手是两个旗袍摆台。房间正中,两张长木桌拼在一起,桌面摆着碗碟、布料、针线、剪刀等各种工具。
满族旗袍样式宽大,陈玉秋用画粉标记好袖长、胸围、下摆围,然后伏在桌上,人随剪刀走,不消10分钟一身满族旗袍已经裁剪完成。“平面裁剪,一块布料制出一身衣裳。”陈玉秋说,这就是独特的十字整衣型裁剪方式。
裁好的布料要刮浆晾干,接着便是“重头戏”镶滚。最华丽的满族旗袍讲究“十八道镶滚”,即在衣料主体上“镶”上颜色和纹绣各异的布料。“镶边往往一层叠着一层,为了精致牢固,有句话叫‘见缝不见针’。”陈玉秋说。
配好镶边辅料,陈玉秋将它围在主料袖子偏上处。穿针引线,辅料边缘有些厚度,针线从中穿过,再刺破主料,线头针脚都“藏进”布片,下一针再紧贴着刚刚留下的针孔。镶边时,一般一根长线从头缝到尾,“被扎是常事,但手必须稳。针刺太深线会透出来,刺太浅则不牢固,就得整个拆了重来。”两个多小时后,“唰唰”声停了下来,“这一边袖子镶好第一道边了。”陈玉秋抖了抖手。
除了要隐藏针脚,用来包住旗袍边角的滚边还要“鼓”。“我当时就是被旗袍上的滚边吸引的。”陈玉秋边说边将一根白棉线放入一碗清水中,吸足水后,双手拉直弹掉多余的水珠,再将棉线搭在主料布边上方一分处。左手提线的一端,右手拇指和食指前后微微捻动,取走棉线时,布边洇下一道水痕。
“这叫打水线,既留出一条直线,又让布料上的浆水微微融化,便于黏合。”将布料翻到水线上,用熨斗熨实。如此,反复两到三次,缝上布条,就是一道圆滚滚的滚边,“这样包边厚实有质感,也是考虑到东北风大,能起到一定的防风作用。”陈玉秋说。
如今闲暇时,她就带着满族旗袍技艺走进社区、学校,“从制作浆糊、包滚边这些独特的技艺讲起,再引入背后的文化元素”。这个过程中,陈玉秋也逐渐打开思路,在旗袍制作中加入一些时下流行的布料和图样。
“我坚信会遇到对这门技艺一见倾心的年轻人,就像我当年一样。”暮色四合,陈玉秋将尚未完成的旗袍放进布袋,双手捧进柜子。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