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数字版《冰嬉图》引关注,记者调查发现——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将冰嬉纳入礼制
清朝乾隆年间绘制的《冰嬉图》,真实再现当时宫廷冰上表演的实际盛况。
清朝乾隆皇帝撰写的《御制冰嬉赋》内页,现藏于辽宁省图书馆。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核心提示
日前,3D数字版《冰嬉图》在网络上引起关注。辽宁省图书馆珍藏着与冰嬉有关的古籍——乾隆皇帝撰写的《御制冰嬉赋》,另外,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古画《冰嬉图》。这两件文物还原了“冰嬉”运动的本来面目,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窥探清朝礼制的变化。
乾隆撰写《御制冰嬉赋》
如何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一直是文博界关注的热点。日前,3D数字版的《冰嬉图》在网络上引起关注。绘画作品中原本静态的人物在数字技术的改造下,在屏幕里全动了起来,叠罗汉、冰中起舞……几百年前绘画作品里的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冰嬉是冰上的运动项目,并不是毫无章法、在冰雪中自由自在地嬉戏打闹,而是具有一定技巧要求、一定运动形式的传统冰上运动。在200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钦定其为礼制。
辽宁省图书馆内珍藏着一卷与冰嬉有关的古籍——清朝乾隆皇帝撰写的《御制冰嬉赋》,它已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据了解,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同一版本的《御制冰嬉赋》。
《御制冰嬉赋》刊刻于乾隆十年(1745年),为朱墨套印本,墨色文字,用朱笔圈点,有小字注释,红线标示。
历史上,写过诗词歌赋的皇帝并不少见,但以“冰嬉”为主题的辞赋创作,乾隆皇帝是第一人。在写作《御制冰嬉赋》之前的两年,乾隆皇帝曾在东巡中写过辞藻华丽、气势恢宏的《盛京赋》。
如《盛京赋》一样,在《御制冰嬉赋》正文开篇,乾隆皇帝在文前题序,简单交代了写作这篇赋的背景:“陆行之疾者,吾知其为马。水行之疾者,吾知其为舟、为鱼。云行之疾者,吾知其为鹍鹏雕鹗。至于冰,则向之族,莫不躄躠、胶滞、滑擦而莫能施其技……”
辽宁大学文学院学者赵鹏程表示,从文学史角度看,《冰嬉赋》不仅是对汉赋的历史传承,更是对都邑赋以及百戏描写的继承。他解释说,《冰嬉赋》虽以冰嬉小技为题,却也是在“镜呈太液,璧写龙池”的宫廷盛景中展开。进一步看,早在秦汉宫廷中便有百戏娱乐的传统。而且百戏内容曾经出现在像张衡《二京赋》等汉赋经典中。虽然我们尚难确定百戏中有无冰嬉,但冰嬉与百戏同属宫廷游戏表演性质。可以说,《冰嬉赋》也正延续了以赋体写百戏表演的文学史传统。
赵鹏程进一步解释说,清代以“冰嬉”为主题的文学样式并不只有赋,还出现了冰嬉诗等不同文学样式。而且不仅皇帝题咏,像钱陈群、蒋溥、张若霭等众多文臣也参与其中。可以说,“冰嬉”这一话题,已经成为连接清代文学史上不同文学文体、文人群体的“枢纽”,《御制冰嬉赋》的时代性文学史价值也就进一步凸显。
冰嬉始于东北
冰嬉的盛行与东北冬季寒冷的气候息息相关。
虽然冰嬉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才被正式确定为“国俗”,但实际上,在漫长的东北历史进程中,与冰雪为伍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
东北地区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在岁月长河中,各部落、部落联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厚生表示,随着历史变迁,东北地区逐渐形成了华夏族系、东胡族系、秽貊族系和肃慎族系。此后,这些族系又分化出契丹、女真多支少数民族。
刘厚生举例说,由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推行捺钵制度,体现了与冰雪为伍的色彩。
捺钵制度就是皇帝根据四季变换而更换不同的渔猎地点。“捺钵”中囊括了渔猎活动,但其内容远不止于此。在四季捺钵的过程中,官员们要跟随捺钵行程变化而动,在亦渔亦猎亦办公中,国家大事随时拍板决定。冬季捺钵时,契丹统治阶层会凿冰取鱼,以鲜美的“冰鱼”大宴群臣,这也是东北地区冬捕的历史源头之一。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介绍说,在女真人努尔哈赤统治的后金时期,每到冬季,宫廷中会流行一种称为“跑冰戏”的冰上运动。
《满文老档》对天命十年(1625年)的“跑冰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乙丑年正月初二,汗率众福晋、八旗诸贝勒、福晋、蒙古诸贝勒、福晋、众汉官及官员之妻,至太子河冰上,玩赏踢球之戏。诸贝勒率随侍人等玩球二次之后,汗与众福晋坐于冰之中间,命于二边等距离跑之,先至者赏以金银,头等各二十两、二等各十两。先将银置于十八处,令众汉官之妻跑往取之。落后之十八名妇人,未得银,故每人赏银三两。继之,将每份二十两银置于八处,令蒙古众小台吉之妻跑往取之。落后之八名妇人,也各赏银十两。继之,将每份银二十两,金一两置于十二处,令众女儿、众小台吉之妻、福晋及蒙古之众福晋等跑之,众女儿、众贝勒之妻及福晋等先至而取之,蒙古众福晋落于后,故赏此十二名女儿金各一两,银各五两。跑时摔倒于冰上者,汗观之大笑。遂杀牛羊,置席于冰上,筵宴,戌时回城。”
通过这段史料可知,天命十年(1625年)的大年初二,努尔哈赤在辽阳太子河上举行“跑冰戏”的运动,宫廷内的贵族、亲眷都可以参加,且无论输赢,都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应该说,这个时期的冰上运动更具有宫廷娱乐性质。
冰嬉相当于清军的一种操练形式
继努尔哈赤之后,类似的“跑冰戏”仍在清朝延续,只不过依然保持着娱乐性质。
到了乾隆十年(1745年),也就是乾隆写下《御制冰嬉赋》这一年,冰嬉正式被确定为“国俗”,变成了清朝的礼乐制度——“军礼”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至此之后,冰嬉从宫廷娱乐正式升格为礼乐制度。
由宫廷娱乐变身为礼乐制度后,冰嬉被赋予了庄重感和仪式感。除了乾隆皇帝写下的《御制冰嬉赋》,乾隆年间,宫廷画师还相继画过几幅以“冰嬉”为主题的画作,其中,以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制的《冰嬉图》最为知名。
这幅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冰嬉图》,纵35厘米、横578.8厘米,画中描绘了今北京市北海桥南侧的冰面上,八旗官兵表演各式冰嬉项目的宏大场景。
这幅写实的绘画真实反映了乾隆一朝冰嬉运动的丰富多彩。清朝的冰嬉举办地一般选择在皇城西苑的“三海”,即皇城西侧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其中以北海,也就是今天北京北海公园次数居多。
冰嬉现场以抢等、抢球和转龙射球这三大项目为主。这些项目的形式在《冰嬉图》中都有所体现。比如抢球,类似于冰上橄榄球,这个由满族传统运动项目演变而来的冰上项目,分红、黄两支队伍。每队再分两组。身着红色或黄色马褂的队员,脚踩防滑冰鞋疯狂抢球,以抢到球者为胜。
《冰嬉图》中最为抢眼的是转龙射球项目。转龙射球,顾名思义,就是冰场上设置旌门,旌门中间高悬大球,八旗官兵在冰上依次滑行,经过旌门的时候要开弓射箭,射中球者有奖赏。
《冰嬉赋》《冰嬉图》等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表现的是将冰嬉设计为展现国家形象的“名片”,彰显的是统治者对清朝礼制的改革。
《清朝通典》是一部记录清朝前期和中期典制沿革的政书。在这部书的“礼典”和“乐典”中可以找到冰嬉制度的踪影,冰嬉被归属到“礼典”当中的“军礼”,相当于清朝军队的一种操练形式。由此可见,清朝乾隆皇帝对冰嬉的重视程度。
(本文图片由辽宁省图书馆提供)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