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生态美、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踏上“生态美、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福建三明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纪实
福建三明将乐县常口村。资料图片
村民喜领林业碳票。许琰摄/光明图片
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黄海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五月的闽西大地,风景如画。来福建三明这个“中国绿都”走一走,新鲜空气里,散发着勃勃生机;青山绿水间,蕴含着无限潜力。
三明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的地方。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考察时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两年多来,三明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始终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努力打造“两山”转化通道,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齐头并进的康庄大道,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沿着奋斗目标阔步向前,三明正大力促进“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繁荣”。如今,新一轮深化林改绿了颜值、美了环境、富了日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三明大地徐徐展开。
把问题当“课题”,深化林业改革
4月18日,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格外忙碌,前来办理手续的林农井然有序排着队。
“以前由于缺少规范的产权认定办法和交易服务平台,存在着农村资源资产难以转化为农业发展资本,资产认定难、交易服务难、产权融资难等问题。”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部副经理詹光丹告诉记者。
林业的高质量发展,事关万千林农的切身利益。要让林农满意,源头在改革。作为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地之一,在新一轮深化林业改革中,三明着力以问题为导向,向改革要活力,以改革闯出路。
2022年9月26日,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揭牌,新的交易系统也于当天启动运营,标志着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升级为全省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
聚焦“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三明市以不断完善该交易中心职能为抓手,在五个月内完成了手续审批、企业组建、规则制定、系统改造等任务,实现平台提升、入市交易的阶段性目标,并借助沪明交流合作契机,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探索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合作。
“自从中心运营以来,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咨询交易情况。目前,交易中心可提供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类知识产权转化、林权流转、林产品供销、农林物资(服务)采购等5大类品种交易。截至今年4月17日,我们这里已经累计挂牌交易668宗,成交数537宗,成交率达80.39%,成交额3.03亿元。”詹光丹说,下一步,中心将全力以赴打造立足三明、辐射全省、接轨全国的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让更多的生态产品转换为经济效益,变成真金白银。
近年来,聚焦林地经营权和林木采伐处置权不活、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不畅、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顺等难题,三明把问题当“课题”,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林木采伐、林权登记、林业金融、林票、碳票、林业产业融合、国有林场绩效管理激励、森林资源管理等八个方面进行突破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有益探索,推进林改向纵深发展。
“‘八项创新’推动林改往深里走、往实里做,极大促进了生态增绿、百姓得利、社会受益。”三明市林业局局长陈平表示,深化林改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生产资料和致富渠道。2022年,三明市森林覆盖率78.88%,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262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达7107元,占可支配收入的近1/3。
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暮春时节的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周围群山环绕,树木苍翠欲滴,金溪河水波荡漾。青山绿水映衬下,这里宛如一幅彩色山水画。不远处,“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几个字清晰可见。村主干道旁,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主题展馆巍然屹立。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常口村调研时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多年来,常口村始终牢记殷殷嘱托,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这些年,村容村貌在变,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是‘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理念一直没变。”原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保护好身边的绿水青山成了每一个常口人的行动自觉。
发挥山水田优势,这些年,常口村的乡村产业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村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引进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漂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举行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签发、转让首批林业碳票5张,共计碳汇29715吨,涉及常口村的3197亩生态公益林。当天,张林顺领取了一张编号为“0000001”的林业碳票,这也是全国首张林业碳票。
“那一天我真的是非常激动。不砍树也能发家致富,‘空气’也能卖钱了。”张林顺回忆,这张林业碳票为村集体带来了14万元收入。2022年9月28日,常口村村民收到首批林业碳票分红。
通过林票、林业碳票等改革,将乐县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实现森林资源变资产、股权变股金、林农变股东。截至目前,全县完成林票改革93个村,面积37876亩,发放林票总金额1.08亿元,其中林农、村集体持有林票金额0.45亿元,受益村民近5万名。
同时,将乐县积极创新,推动生态司法保护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司法+碳汇”工作机制,鼓励履行法定义务植树的个人购买林业碳汇履责,累计办理被告人认购碳汇修复生态环境案件16件,认购林业碳汇6142吨。
生态是三明的最大优势,也是三明发展的潜力所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指数尤为重要。陈平告诉记者,近年来,三明积极营造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明林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项目相继落地建设,努力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连续3年位居中国“绿都”综合评价榜首。
立足“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三明致力打造全国具有山区特色的城市更新样板,推动“城市双修”工作: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推动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促提升,推动城市修补;以环境优美为导向,推动山水气同治同修,促进生态修复。截至2022年10月,全市共实施“城市双修”93个项目,完成总投资63.49亿元,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共融共享共发展
林海奏响和谐曲
位于将乐县的龙栖山,古传说有龙潜于此而得名。这里不仅气候宜人、风景宜游,而且“千米海拔”“千顷林园”“千年文化”交相辉映,是一个可以把心留住的地方。
“龙栖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龙栖山管理局副局长余华介绍,近年来,龙栖山管理局坚持走“强化保护、科学利用、共同发展、创新管理”之路,在全省保护区率先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累计完成赎买(租赁)1.67万亩。
一系列保护举措取得明显成效,龙栖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作走在了全省保护区前列。黑熊、黄腹角雉、猕猴等珍稀野生动物频频现身保护区,数以万计的生灵以此为家。斑头大翠鸟、阳彩臂金龟等珍贵物种又回到了曾经栖息的家园。
悦耳的流水声、鸟鸣声在青山绿水之间回响,汇聚出澎湃的“绿色合力”,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元旦,“龙栖山森林康养小镇”正式开园,至今共接待森林康养人群2.5万余人,带动村民增收570余万元。
63岁的刘长清在村里开了一家拥有5个房间的民宿。他既是店主,又是志愿者。每到旅游季节,一家人都会义务向游客宣传这里的环保公约。他说,这里的老百姓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人人都会自觉地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山青青,水翠绿,云雾缭绕仙气十足。这是三明市尤溪县的九阜山自然保护区的写照。在九阜山生态科普馆,各种生物标本映入眼帘。2022年5月,摄影爱好者在山中拍摄到“蝶中皇后”——金斑喙凤蝶,这正是九阜山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体现。
“九阜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后,我们秉持‘一座山、一片林、一家人、一条心’的思想,持续实施系列保护项目活动,设立科普教育基地,并经常性地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5个行政村开展了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教育活动。”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吴承文介绍,秉承生态保护、共享共建的理念,他们依托保护区资源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种植业和乡村旅游等,初步实现了自然美、社区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这里共生共长,效益突出、影响深远。
正午时分,九阜山麓仙山脚下的朱源里村,95岁的陈志添老人头戴斗笠、手持锄头,在自家菜园里劳作。“我从九阜山上下来,住在仙山脚下已经30多年。这30年来,看着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大家越来越富,我可欣慰嘞!”望着周围满目苍翠的青山,老人感慨道。
吴承文说,因为山好水好空气好,九阜山下的朱源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好几位。
观云、听水、深呼吸,尝鲜、探秘、修身心……无论是九阜山,还是龙栖山,都已成为福建乃至全国森林体验的新标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典范。
共融共享共发展。行走在三明的城乡与林海,到处回响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
(本报记者 高建进 冯家照 张诗瑶)
责编:杨东溟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