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农民工端稳饭碗
近年来,农民工群体呈现年龄结构逐渐老化、人力资本逐步优化的趋势,这对科学制定农民工就业政策提出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应立足国情实际,以稳健务实灵活的就业政策,推动农民工能就业、就好业。
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国农民工总量目前稳定在2.9亿人左右,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不仅事关稳就业大局,也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农民工群体呈现年龄结构逐渐老化、人力资本逐步优化的趋势,这对科学制定农民工就业政策提出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应立足国情实际,以稳健务实灵活的就业政策,推动农民工能就业、就好业。
鼓励农民工市民化。由于城乡就业机会、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状况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特别是“90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融入城市是其外出务工的主要诉求之一。但是,当前农民工市民化仍面临一些障碍,特别是子女入学和家庭住房问题。事实上,随着中国进入人口发展新常态,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住房供给都将出现供给市场逐渐宽松的趋势。积极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既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应根据现有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和预计未来随迁增长情况,既要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公办学校规模,又要扶持规范民办学校发展,多渠道强力扩充学位,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推动共有产权房、公租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逐渐向农民工群体开放,鼓励银行提供适合农民工职业特点的住房信贷产品,支持农民工家庭就近买房、职住一体。
支持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技能需求不断提升,加之家庭团聚等因素,中老年农民工跨省流动减弱,市域、县域就近就地就业占比持续上升。县域就业农民工增多对繁荣县域经济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能够缓解农村“三留守”问题,促进社会稳定繁荣。但是,当前不少县域经济承载就业的能力有限,就业渠道较为单一。这要求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吸收更多农民工就近务工,提升县域就业承载力,拓宽就业渠道,将“美丽环境”转化为“共富经济”。同时,应加大对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为懂技术、懂市场的农民工提供场地和资金等全方位支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帮助更多农民工吃上技术饭。“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保障农民工群体端稳、端牢就业饭碗,就必须精准施策,打好农民工技能技术培训的“组合拳”,提升农民工就业的“硬实力”。政府应因势利导,增加社会培训预算、建设数字化培训平台,规范开展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及各类知识培训,让求职者能够与时俱进。探索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调动分布在县域、乡镇、农村的各类教育资源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围绕特色产业需求,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增强县域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为县域经济壮大提供人才支撑。
兜牢农民工保障的底线。老一代农民工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劳动技能单一,返乡后因年老,就业难度更大。对于有余力、确有务工需求的大龄农民工,应通过闭环服务,提高大龄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实效性,做好安全保障和技能培训。应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试点开展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参保工作,兜牢农民工生活保障的底线。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工管理、供需对接以及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需要有关部门在规范用工制度、界定劳动关系、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多措并举,协同跟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 晶)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