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考古“挖”出的曾国,是个什么国?
荆楚文化是悠久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
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发现后,举世震惊。
此后的四十多年中,地不爱宝,华章重现,
曾国考古不断取得新进展。
但更多疑问也环绕在世人心头?
“曾国”到底是个什么国?

自宋代以来,“曾侯钟”“曾姬无恤壶”等
许多“曾”字铭文青铜器陆续被发现,
它们说明在周代存在一个与楚国关系密切的“曾国”。
然而这些青铜器都不是经科学考古发现的,
缺少系统考古信息,
无法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曾国。

经过2011年和2013年两次发掘,
考古工作者在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发现了140座曾国墓葬,
三位曾侯安葬于此。
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漆器、玉器等文物,
揭示出曾国是重臣南公封国,
扼守重要的南北通道随枣走廊,
是周王室分封至江汉地区的重要诸侯国。

在叶家山墓地,
规模较大的65号墓、28号墓和111号墓是整个墓地的核心,
都出土了众多带有“曾侯”铭文的青铜器。
三位墓主均为西周早期的曾国国君。
这件“三足鼎立”的铜鼎是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
兽面分裆鼎,
在晚商墓葬中,常成对出现,
此传统在西周初仍有延续。

而在叶家山2号墓、28号墓各出土一对曾侯谏分裆鼎,
其大小、形制、铭文相同,
应为同批铸造,被分置于不同的墓葬之中。
器内壁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在叶家山墓地,更多的“曾侯谏”被发现于器内,
叶家山28号墓出土的曾侯谏盉,器表均施以精美的三重满花纹饰,
兔形钮,牛角形兽面纹。
流上攀爬一龙,龙口作流口。
风格繁缛华丽,浮雕圆雕层次分明,
是商周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这些器物的主人“曾侯谏”到底是谁?

同样在28号墓出土的龙纹钺,
钺援中部饰兽面纹,两侧饰圆雕龙纹。
“曾侯谏”的高等级贵族身份无疑。

考古学家又在111号墓中发现了一件“犺作烈考南公”铜簋,
说明这件簋是曾侯犺为其父南公所作。
南公是西周初年极具政治和军事才能的南宫适,
而曾国就是南宫适的封国。

今湖北随州枣阳一线位于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汉水之东,
北通南阳盆地,南联江汉平原,
被称为“随枣走廊”。
周代将曾国分封于此,
作为控制南方铜矿资源、经略江汉地区的战略支点。
曾国在三代曾侯之后离开叶家山所在区域可能与昭王南征失败有关。

随着考古不断取得新进展
湖北境内的枣阳郭家庙、京山苏家垄等地点
都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遗存。
曾国考古遗存的分布证明,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曾国疆域广大。
枣阳郭家庙墓地和周边城址的出土文物反映出
曾国有着强大的国力和发达的文化,
其文化面貌和中原基本一致。
这一时期的曾国恰与《左传》中“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记载相符。

2015年枣阳郭家庙墓地出土的金银合金虎形饰(2件),
虎身、足部、尾部均饰“S”形斑纹。
虎身上共有9对穿孔,
表明为器表装饰。
类似金银合金的材质多见古代西亚地区。
可见春秋早期曾国冶金工艺的先进。
出土的文物显示,
春秋中晚期之后,随着楚国的扩张,
曾国的疆域集中到今随州城区一带。
楚墓出土的曾国青铜器、曾侯乙墓中的“楚王熊章镈”
都证明此时的曾国已成为楚国的盟国。

2009年以来
考古学家又在随州义地岗墓群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工作,
发现了文峰塔、枣树林墓地等,
为复原曾国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证明了曾国即是随国,
揭示了曾国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历史转变过程。

这件错金云纹鉴缶由鉴、缶两件器物组成,
有冰酒、温酒的双重作用。
器身满饰错金三角勾连云纹,并镶嵌绿松石,
本件器物装饰风格繁缛、扣合严密,
体现了战国时期高度发达的青铜器铸造、装饰工艺水平。
而它的主人则是文峰塔18号墓的墓主——曾侯丙,
曾侯乙的下一代,
也是曾国考古发现的最后一代国君。

2019年在日本拍卖会上出现一组
非法从我国出境的“曾伯克父”青铜礼器。
我国政府立即启动流失文物追索行动。
在外交努力与刑事侦查合力推动下,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交易
实施跨国追索的价值最高的一批回归文物。

2021年10月,“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
湖北随州曾侯墓群位列其中

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看来,
曾国的历史几乎完全由近四十多年来的考古工作所揭示。
目前通过考古发掘所见的曾侯达15位
这在周代考古中绝无仅有,
这一系统发现极大完善了曾国历史的进程,
填补了两周史上关于“曾”记载缺失的空白。
从曾国这个诸侯国的切面,
不仅可以看到周朝的历史,
也看到华夏文明的历史,
这也是曾国考古的意义所在。
策划:惠小勇
监制:李鹏翔 高洁
统筹:张书旗 乔煜城 杨侠
记者:喻珮 熊琦
海报:殷哲伦
编辑:张铎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出品单位: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协助:湖北省博物馆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