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作者:李曼丽、徐心(分别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当前,随着数字技术创新和迭代速度加快,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成为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历史机遇、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迫切需要。数字化技术也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引擎。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出台,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持续推进。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推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事关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调整与智慧化转向,事关高等教育在实现个性化学习、终身化学习、现代化治理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更事关高等教育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与高质量发展。为此,应多措并举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以高等教育数字化有效支撑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
以高等教育数字化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习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等领域研究充分证明,个体学习行为方式存在差异性。当前,数字化变革正从思维、认知、资源、内容、载体等方面,为高等教育带来基础设施、教学模式、应用场景等要素的革新,促进了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学习的跨越式发展。例如,通过分析海量学习行为信息而生成的大数据模型,能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需求、优势、兴趣等学习维度,提供有利于激发学习潜能和习得效果的支持方案;通过应用“微课件”、融媒体教材等学习资源,能够增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在线互动,促进知识点吸收;通过搭建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能监测、收集、汇总、分析学习过程数据,提升教育质量评估能力。由此,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在尝试创新应用场景的过程中,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质效,让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以高等教育数字化提升教学管理水平。高校是高等教育数字化的主要实践者、建设者、管理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不断以数据治理为核心、数智技术为驱动,推进办学管理智慧化,鼓励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不断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管理领域,要在相关政府部门指导下,通过细化规则制定、标准规范、责任主体,做好环境监测、教务办公、校园服务等全流程管理,满足各类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在科研领域,要在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鼓励高校自主或与有关机构联合开发继续教育在线课程,提升数字教育资源供给规模和质量,让广大社会主体为高校在线教学提供各类资源保障;在服务领域,通过引进物联网技术,在餐厅、图书馆、宿舍等场所构建智慧服务管理体系,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多功能的校园社区服务,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加先进便捷的学习生活条件。
以高等教育数字化带动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是落实教育普惠政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重要抓手。针对高等教育在不同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弥合教育数字鸿沟,缩小教育群体差距,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获得感。一方面,通过创新“云课堂”“克隆班”等对口支援方式,以线上联合备课、培训帮扶对象等云端模式,补齐高等教育师资短板。另一方面,着手建立线上教学资源互惠共享长效机制,扩大跨地区优质教育服务覆盖面,通过促进高校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不断扩大数字化教育受益人群,让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层次多样化人才、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需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可能,为教育强国建设不断注入数字新动力。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4日 02版)
责编:徐 硕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