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情景剧再现第一份抗日宣言诞生时刻

沉浸式情景剧《九一九宣言》尾声处,主演饰演的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人及热血青年走到观众中间发放宣言传单。
本报讯 记者吴丹报道 赓续红色基因,演绎峥嵘故事。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之际,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推出沉浸式情景剧《九一九宣言》,于9月18日进行了首演。
上午10时,沈阳市和平区福安巷3号,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一间硬山式青砖瓦房内,几个身穿长褂的青年人眉头紧蹙。“北大营发生爆炸,日本人是真的动手了!老詹,他们几个都通知到了吧?”“张书记,已经都通知了。现在街上挺乱的,刚才还有枪声,看样子咱们沈阳城不能消停了。”短促的对话,不时响起的枪声,立刻把人带回到92年前四面楚歌、满目疮痍的沈阳,压抑、悲痛的气氛笼罩在每个观演者的心头。
1931年9月18日22 时20分,随着一声巨响,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紧急关头,中共满洲省委主要领导人——书记张应龙、组织部长何成湘、宣传部长赵毅敏、秘书长詹大全、军委书记廖如愿彻夜未眠,9月19日上午召开常委会紧急会议,研究党如何针对日军侵占满洲而进行斗争。红色情景剧《九一九宣言》的故事就从这里展开。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馆长刘秀华介绍,该剧旨在让观众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满洲省委第一时间作出的正确决策,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广大东北民众在白山黑水间反抗日本侵略。为了确保剧本反映史实的真实性、准确性,纪念馆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研究史料,走访党史专家学者,用了3个月的时间反复研讨、打磨,最终将史实浓缩成一部情节紧凑的红色情景剧。
《九一九宣言》在叙事上将会议的过程和内容置于旧址场馆和历史语境中,建构起1931年的历史时空,再现了宣言起草、排版印刷、发放传单等一系列关键细节。
“刚刚组织上发来命令,我们要第一时间代表党发出声音!”“对,要让老百姓都明白,我们一定要斗争,用我们的抗争去‘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与一切帝国主义的海陆空军’!”大家越讨论越激动,怒火和斗志在胸腔里燃烧。会议刚一结束,赵毅敏奋笔疾书,以最快的速度根据讨论意见在起草文稿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了一份更有力量的宣言——《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即《九一九宣言》。这就是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
演员们移步到隔壁房间,开始马不停蹄地刻印宣言。蜡纸刻字,涂抹墨油,手摇转轮,一张又一张的宣言印了出来,化为震耳欲聋的怒吼和呐喊。透过木窗,观众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瓦房内发生的一幕幕,手中的拳头也不禁握紧了,“同仇敌忾、抵抗侵略”的决心也写在了他们的脸上。
这是一场沉浸式的演出,打破了观众与演员的界限。没有传统舞台,没有观众席,观众或立或走,构建行走式的互动观演模式。演出接近尾声,《松花江上》如泣如诉的音乐响起,几位主演手拿印好的《九一九宣言》传单,快步走到观众们中间发送。“给我一份!”“我也要!”演员和观众的情绪在此刻达到了强烈共鸣。辽宁广告职业学院学生辛燃表示,通过观看这部红色情景剧,仿佛触摸到了鲜活的历史,身临其境般地感悟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抗战的历程。
该剧演员都是纪念馆的年轻讲解员,饰演赵毅敏的朱嘉轶平日行走在馆内无数次讲起《九一九宣言》的故事,如今亲身演出来,使他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对我来说,这也是一堂沉浸式行走的党史教育,沿着时光的记忆,回到峥嵘岁月。”朱嘉轶表示。
在沈阳这片热土上,抗战素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将继续运用沉浸式情景剧等多元传播手段,生动演绎红色记忆,让历史与新创之声交相辉映,让该馆红色底蕴更加丰厚。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