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学辽军”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专家建议—— 进一步提升辽宁文学的地域题材优势
本报记者 刘臣君
核心提示
10月29日,辽宁省作家协会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在北京举办新时代文学辽军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围绕辽宁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关键时刻,如何实现从文学大省向文学强省跨越、文学作品影视化题材的突破、强化评论对文学创作的引导作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突出优势 继续加强工业题材创作
“辽宁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各方面工作实现根本性好转,特别是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多年来所未有的。”省作协副主席孙伦熙在介绍辽宁文学发展现状时说,辽宁振兴取得重大进展,为新时代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良好条件,这是其一;其二是近年来辽宁文学繁荣发展,门类齐全、梯队合理、高峰渐成,积累了厚实的文学资源。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省作协主席滕贞甫,以及国内著名评论家白烨、陈福民、彭学明、贺绍俊、范玉刚等 。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说,“辽宁文学的梯队非常合理,近几年辽宁文学异军突起,在各个方面的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以辽宁沈阳为中心的辽宁文学不断引起全国各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之所以辽字号作品给读者强烈的印象,是因为辽宁文学标识性特别强,辨识度特别高,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也表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新”和“高”,要抓品牌。辽宁的“曹雪芹文学奖”就是很重要的抓手,品牌的树立对文学生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施战军充分肯定了辽宁文学工作,“文学辽军有历史积淀、有精品力作、有代际衔接,同时又有创评互动等特点,辽宁是一个生态良好的文学大省,它一定能够书写好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文学篇章。”他建议辽宁文学一是要对近十几年涌现出的代表性作品和获奖作品加强坐标式、系统式的阐释和梳理,响鼓重锤将辽宁文学推送到当代文学史的篇页里去;二是加强文学地理方面的写作;三是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要放大视野和情怀,既要有胸怀天下的倡导,又要有人类对生命的关注。
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指出,辽宁文学鲜明的特性之一是质地的精湛性与深厚性,首先表现在时代特色鲜明,其次表现在生活气息浓郁,再次表现在人文历史厚重,所以在创作中,要更加关注新时代中国所发生的巨变,以及在巨变下人的生活现状,处理好小人物和大时代的关系。
工业题材的创作一直特别有难度,如何把工业题材转换成文学作品?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认为,近些年,辽宁文学之所以频频引起文学界关注,就与工人文化的崛起有密切关系。工人主体性的强化,使辽宁作家重新调整了观察的视角,他们对现实的叙述也变得更为自信,于是,辽宁文学近几年的创作中出现了现实主义、乐观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说,“工业题材创作不光是辽宁的事,更是这个题材盛衰存亡的事,所以要对工业题材进行保护性的发掘,再好好发展,它很可能成为辽宁文学重要的辨识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福民说,中国当代文学早期的工业题材,都诞生于东北或者辽宁,这是辽宁文学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两年来“铁西三剑客”的成就,也脱离不了这个题材优势。工业题材应该是辽宁文学的一个抓手,成为辽宁文学应有的内容和元素,成为辽宁文学矗立于中国当代文学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和题材优势。
整合富矿
打造更多“辽”味作品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琼说,从未来的期待上,辽宁文学要更加有“辽”,更加突出它的风格性和地方性。一个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掘利用,另一个是对城乡时代巨变的观察思考,进一步开拓和内化地域特色和传统优势。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说,辽宁是多种文化交融汇流的地方,在这个多民族汇聚的地方,应该抓住文化汇流的契机,融合多种文化,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更加丰沛;辽宁文学的特色在语言上,东北语言的质感具有表现力,生动、鲜活、幽默,语言上还要再增加辨识度。另外,辽宁文学应该在相声小品、电影等其他艺术门类中寻找到文学滋养,借势借船共同出海。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李林荣建议辽宁应该考虑进一步整合文化富矿,中长篇小说的实力派创作者可以借力一些东北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版社可以把辽宁籍作家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荟萃起来再放光彩。
“东北文学跟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特别接近,是在一种自发和野生状态下,长出了很丰富的内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谈到东北文学振兴时说,文学应该呼应时代情感。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认为,辽宁文学创作固然要讲现实主义,但是如何去用更新的、更贴近我们时代生活的观念、形式去表现,可能是今天辽宁文学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
“文学界有一个概念叫‘同时代人’,就是同一代评论家陪着同一代作家一起成长。我觉得还可能是同乡的成长,地域性作家与地域性评论家一起成长。”《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主编王国平建议,辽宁应该加大推介省内年轻的评论人才。
陈福民说,批评对于文学的阐释和引领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含量,对于文学创作是正向的影响,我们应该特别重视,要把辽宁文学阐释好、引领好,应该有意识地强化批评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作家》文学编辑部主任俞胜建议,可以与省内外高校对接,让文学批评进入辽宁当代文学的现场,把辽宁作家、作品的研究引入课堂。文学评论也可以打开地域界线,积极主动与新北京、新南方等地域特色鲜明的理论家展开对话,形成创作与评论之间互促互进的良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徐刚说,辽宁要加大宣传,提升辽宁文学的“能见度”,通过批评的繁盛让文学创作更加繁荣。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