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话”才是“好声音”
万应慧
春来自有好风景。在我省的备耕时节,党员干部把乡村振兴的政策送到农民心坎上,把“文件语”变为“家常话”,把“抽象的理论”具象成有趣的“理论故事”,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村民也听得频频点头。
念文件稿子,恐怕还不行。把政策理论“翻译”成家常话,是一种功夫、一种艺术、一种本事,也正是这种融入生活“柴米油盐”的声音,才是“好声音”。
怎样和群众沟通,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有的人端着身架,也不知道群众想要听什么,甚至故作高深,也不管群众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始终“自说自话”,拖泥带水,反而容易把群众搞得云里雾里。
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信息技术发达了,一些党员干部出了校门就进了机关,往往与电脑、文件、手机、会议打交道较多。但是,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填100遍表格也填不出泥土的味道。
真正的群众工作者,源于实践,融入群众,接着地气,善于把复杂问题搞简单,让人一听就懂、入脑入心,一懂就服、口服心服。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党员干部讲家常话,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说土话,唠土嗑,其根本就是要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只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去做事,就一定能做好。
家常话就是“大白话”,“白话”其实不“白”,更加富有智慧。家常话,是人民群众自己的话。爱讲家常话,就是爱讲人民群众的话。党员干部得经常到田间地头、背街里巷,和群众同坐一条凳上,多听、多学、多讲,“好声音”就会丰富起来,久而久之自然能将上级政策“翻译”成“土话”。我们诚心诚意地与群众交朋友,才会对群众有真情,才能把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是不是带着感情为群众做事,群众是看得出来、体会得到的。实践不断证明,只要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视你为亲人。带着感情为群众做事,把人民的事情办成了、办好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油然而生,群众会受到感染,就会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做群众工作,就是要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清、记得住、传得开、做得来,所以,必须练就以家常话讲清大道理的本事。
责编:闫尚
审核: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