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好黑土地 筑牢“压舱石”
护好黑土地 筑牢“压舱石”
——从两场国家级会议看大国“粮”策的阜新实践
本报记者 李 越
刚刚过去的4月,两场国家级农业生产会议先后“落子”阜新。
4月13日,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暨现场演示会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召开,聚焦耕地这个“要害”,探讨用养并重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
4月24日,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推进现场会在彰武县召开,围绕单产这个“关键变量”,探讨“精耕细作”打造更多“吨粮田”。
两场会议,充分依托和发挥“国字号”“省字号”专家团队作用,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技深度融合,为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开出良方。
两场会议,“不约而同”选择在阜新召开,其背后有何深意?这既缘于阜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更有赖于阜新人多年以来深耕这方水土,带来生产效益、生态效益双提升之“蝶变”。
必然选择
实施保护性耕作和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阜新有着先天优势。同时,实施好这两项工作,也是阜新的必然选择。
从地理位置看,阜新市地处北纬42°种植业黄金地带,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阜新县、彰武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然而,阜新市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有沙化耕地154万亩。多年以来,受风蚀、水蚀等因素困扰,土壤有机质“跑冒滴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相对低且不稳。
如何让沙地变良田,良田创高产?阜新人躬耕一线,孜孜以求。
保护性耕作是“关键一招”。这是一项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农业技术。通过少耕、免耕等方式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保护性耕作,特别适合风沙较大、降水偏少的阜新。
“阜新地区为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型气候,是东北半干旱区的典型代表,种植作物以玉米、杂粮为主。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植被覆盖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发展。”阜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早在2001年,阜新市就“试水”这项技术,经过多年试验证明,保护性耕作的确给阜新大地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土壤结构、质量明显提高,黑土地的保护效果非常显著。”在阜新县阜新镇他本扎兰村召开的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暨现场演示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院长李洪文兴奋地说,“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全国性会议选择在阜新召开的原因。”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培肥了的黑土,有力支撑了粮食单产的提升。
“彰武县在沙地推广多种形式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增加了密度,实现了高产。去年单产达到872公斤,比前年增长340公斤,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推进现场会上说。
主动作为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
阜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进保护性耕作与单产提升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保护性耕作方面,自2002年以来,阜新市实施面积累计达到2557.72万亩次,特别是2020年国家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以来,实施面积不断扩大,实施质量不断提高。同时,阜新市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普及推广先进农业机械技术,不断提高保护性耕作应用水平。积极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服务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做大做强农机合作社。
玉米单产提升方面,2023年,彰武县作为全国19个、全省仅2个的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之一,承接实施了国家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62万亩。经测产,核心项目区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当年,阜新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增量增幅居全省首位,粮食产量突破26.5亿公斤,创历史新高。
“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决定了靠扩大面积实现粮食高位增产的空间已经很有限,潜力主要在提高单产,这也是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关键举措。”潘文博表示,应把地种肥药各要素、耕种管收各环节的增产潜力挖掘出来,加快把先进适用的高产高效品种技术由点及线到面推广开来,落实关键措施,强化集成配套,把单产水平普遍、均衡、全方位地提上去,把典型产量转化为普遍产量。
今年是我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阜新市聚焦全省“八大攻坚”任务,把百万亩农业单产提升作为阜新市的十项攻坚行动之一,紧紧抓住耕地、品种、技术等增产关键要素,在全市谋划109.44万亩耕地,全力打造16个单产提升精品区,进一步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意外”收获
保护性耕作和玉米单产提升项目的实施,不仅收获了千里沃野、万顷良田,还在构筑防沙治沙绿色屏障中发挥出色,带来了生态效益的提升。
阜新市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风沙通道,是科尔沁沙地的扩展威胁区,是守卫辽宁中部城市群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这里,是全省生态最脆弱、治理最困难的地区。这里,现有沙化土地面积300万亩,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44.6%。这里,300万亩沙化土地中,沙化耕地面积占到一半以上。
根据阜新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目标,到2025年,全市沙化耕地治理覆盖率要达到30%;到2030年,全市沙化耕地治理覆盖率要达到100%。
而在沙化耕地治理方面,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均参与其中,“发光发热”。
春日里,在阜新县阜新镇他本扎兰村,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大风天里也不起沙尘。翻开泥土,可见蚯蚓。这缘于秸秆腐烂后成为肥料,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
在彰武县章古台镇富源村玻璃红洼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沙化耕地治理项目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明确提出,亩增施有机肥200公斤以上,亩密度增加到5500株以上,全生育期水肥精准调控。
“保护性耕作实现了防风固土、保墒抑蒸、固碳减排、节本增效。”省农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长白伟表示,再引入水肥一体化技术,根据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进行实时补充灌溉和施肥,可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同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目标。
以上举措,践行了以有茬代替无茬、以肥改沙、以密固沙等沙化耕地治理技术模式,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产生了积极影响。
阜新,牢记“国之大者”,构筑保护黑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生态屏障。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