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
于稳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这为办好思政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就要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培根铸魂的养分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才能彰显其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科学真理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思想和内涵。只有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思政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根铸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由“两个结合”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保持了生机活力。“两个结合”是对党长期以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和坚实的理论支撑。思政课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两个结合”,不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滋养学生心灵,还要对热点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深入阐释,让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要用符合时代的标准构建思政课教育的话语体系,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思政课教学,用改革的精神来推动思政课建设,持续提高思政课育人水平。
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走出了不同于其他世界文明体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精神源泉。办好思政课就要不断壮大主流价值,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科学理论指引下不断壮大主流价值,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不断增进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与思政课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狠下功夫。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深入宣传先进英雄模范事迹,继承和发扬英雄精神,推动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风气,汇聚形成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引入育人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政课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引入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办好思政课,就要具体地分析青少年的现实需要、认知结构,精准地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少年需要之间的关系,让思政课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应用于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质,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情感共鸣中得到价值理念的升华。实践证明,大思政课只有不断满足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解答青少年遇到的困惑问题,回应青少年现实关切,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用故事打动人、说服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读懂弄清事物发展的规律,看透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更好地提升自我。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挖掘敬民、为政、立德、修身、劝学、笃行、任贤、廉政、信念等方面的内容,教会青少年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明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通过恰当选“典”、适当用“典”、适度讲“典”,善于挖掘典籍中蕴含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道德规范、哲学思想、审美价值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要充分运用数字赋能思政课教学,不断优化学习体验,丰富教学资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