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文 | 博物馆日话殷墟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大型融媒体报道《盛世修文》,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推出《盛世修文 | 博物馆日话殷墟》
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河南安阳考察时的讲话
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与基石。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大象新闻带您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2024年春天
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距今3000多年前的珍贵文物
首次亮相
多方儿女 跨越空间距离
奔赴安阳
一同找回 这场隐藏在时间流转中
属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记忆
清朝末年
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
首次发现了甲骨文
1928年
以董作宾、李济等主持的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
在河安阳小屯村挖下了第一铲
中国近代考古学由此诞生
百年光阴飞逝
2024年2月26日
殷墟博物馆新馆落成
举世瞩目
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
近4000件套文物在这里
被考古人
捧向世界的舞台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
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曾评价殷墟
“就考古学而言,
(中国)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
这座中国连续发掘时间最长
清理遗迹最多
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古遗址
如今
已不再仅仅承载文物展示的单一功能
而是成为中华文明探源
最为关键的节点之一
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
人类早期文明重要遗存
讲好殷墟故事
读懂中华文明
需要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重视和加强考古工作
不负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考古殷墟
功在千秋
来自殷墟的未解之谜
尚待一代又一代考古人
寻根溯源 代代守护
用更多考古研究成果
探寻滋养中华民族
从古至今
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
让中华文明
更好同世界各国多彩文明一道
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盛世修文》主题策划,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出品人
王仁海
总策划
卢慎勇 刘林军
策划
夏继锋 时舜英
监制
程文杰 刘金星
统筹
关新耀 刘大彬 谢昰炜 杨灿 李莉芸 王泽群 韩静雯
视觉
张冰晗 于金琛 李雷乐
出品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责编:姚晟琦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