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论坛|擦亮“金字招牌”
胡海林
辽宁,拥有2200多公里的海岸线。黄渤海畔,潮起潮落,万鸟翔集,这份自然馈赠的美好,给人以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不久前,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省内大连蛇岛—老铁山和丹东鸭绿江口两处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我省世界自然遗产实现了零的突破。至此,辽宁世界遗产的地标达到了8处。
文化遗产历史悠长,自然遗产亮丽多姿。作为得天独厚的资源,世界遗产本身就是“金字招牌”,有力提升了辽宁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增添了我们讲好辽宁故事的含“金”量。因而,珍视和守好我们的世遗底蕴,用心用情做好保护功课,才能让“金招牌”越来越亮。
实践表明,知名度、美誉度是文旅产业赢得“流量”与“留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辽宁借助独具魅力的人文、山海冰雪相携的景观火爆出圈,成为国内外游客接踵而至的目的地。其中,各处世界遗产更是“吸睛大户”,为辽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加分不少。
但也要看到,我们有的世遗地标名号还不够响、引力还不太强。这也提醒我们,申遗成功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后申遗时代”更是一篇大文章。如何持续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需要我们践行新理念、借鉴好经验,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省情的世遗保护利用之路,推动世遗地标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避免各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守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筑牢“应保尽保”的法治屏障。同时,也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讲好辽宁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辽宁的人文之美、自然之宝。
守护是最好的传承,创新是最好的保护。世遗保护和利用是一项复杂工程,始终遵循“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方能找到最优解,从而为我们的文化强省、美丽辽宁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