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2马头琴声悠扬 天高水阔处岁月壮美
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传承人包玉明视非遗传承为己任,经常外出表演。在他看来,只有充分展现文化之美,非遗项目才能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受访者供图) 制图 隋文锋
阜新县富荣镇蒙古族学校增加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课,孩子们在该项目县级传承人包智刚的指导下,体会我国民族音乐之美。图为孩子们上课情形。 本报记者 谭 硕 摄
本报记者 谭 硕
项目名称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
概况
202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提要
马头琴音乐作为“马背音乐之王”蕴含着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审美文化。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这片土地上,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已传承百年,如今,古老的马背音乐依旧生生不息,奏响民族文化融合的动人旋律。
或说唱或叙事 奏响民族交融的乐章
马头琴文化是蒙古族和草原文化的象征,其声音透着草原的神秘与历史的深邃,是牧民心中最美的声音。有草原的地方便有马头琴,马头琴音乐便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靠内蒙古库伦旗、奈曼旗。这里四季分明,山峦叠翠,自然资源丰富。走在县城里,道路两旁同时标注着汉字和蒙古族文字的招牌随处可见,建筑风格也融入蒙古族传统纹饰。
据《阜新县志》记载,从上古至隋唐,多个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交替迭起,使这里成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大舞台。辽代,这里设置州县行政机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空前发展。元代,这里成为关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转运站和集散地。明代时,辽东边墙辽河套段沿阜新县境南部通过,因边墙所隔,县境内大部地区成为蒙古族部落活动地区。明万历朝以后,这里战乱频繁,土地荒芜,人口外迁。明末,蒙古族诸部落迁居于此,其中就有从河套地区东迁驻牧的蒙古勒津部3万余人,因此,此地得名蒙古勒津,今为阜新县。清初,县境内大致形成了土默特、兀良哈等部落比较固定的牧区。1637年,清崇德二年,在今县境内设置土默特左翼旗,隶属卓索图盟。清末,受“移民实边”政策影响,这里开始放垦草原,种植农作物,人们筑屋而居,过上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最终形成村落。如今,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已融为一体。
历史上,蒙古族部落逐水草以游牧,能歌善舞。他们把对生活的热爱融入音乐中,歌唱山河,歌颂英雄,歌唱对乡土的热恋……因为居住在多民族文化融合地带,他们在古老牧歌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汉族乐曲营养,极大地丰富了蒙古族音乐。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就是其中一种。”阜新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非遗保护部主任钟春介绍说,“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它曲式短小、节奏规整、音调简洁、音域适中,与蒙古族的语言音调密切相关,叙事性音乐风格明显,多采用史诗说唱音乐、胡尔沁说书音乐、民歌演唱音乐和其他民间器乐曲等形式。它在传承史诗说唱、短调民歌、民间器乐曲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沈阳音乐学院马头琴专业教师包文博认为,作为蒙古族和草原文化的象征,马头琴音乐因地域的不同而独具当地风格。“蒙古族音乐风格相对一致,但不同的环境、文化风貌赋予了音乐不同的色彩。从地理视角看,优良的牧场促使长调牧歌在广袤的草原上发展,而山地丘陵则让短调别有豪迈之风。可以说,山川地理已经成为音乐的一部分。”他进一步解释,“目前,我国境内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在辽宁、吉林、新疆、青海等地也聚居着部分蒙古族人。因辽西多丘陵山地,所以短调为主要特色。”
亦宏阔亦抒情 让草原在琴音中端坐
如今,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主要分布在阜新县的佛寺、王府、沙拉、红帽子、大巴、大板、泡子、哈达户稍、富荣镇等乡镇的蒙古族村屯以及周边城市,还进一步辐射到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省区。当马头琴的琴声响起,岁月沧桑、生命壮美、万马奔腾……这些流淌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感动会随着音乐不断延展。
“这把琴和我一起去过很多国家演出,不仅让许多人听到了蒙古族的音乐,更让许多人通过它认识了我的家乡!”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传承人包玉明高兴地说。在他的音乐工作室,醒目的位置摆放着5把马头琴,其中一把马头琴的背面写着“此琴为本人第一把马头琴,购于1981年,原为蟒皮面,后改为木面。”
“作为蒙古族人,我从小就接触蒙古族音乐。那时候,父亲经常拉着四胡唱‘好来宝’。”包玉明回忆说。他清晰地记得,在他8岁那年,父亲花42元买了一把小提琴送给他,这几乎是父亲一个月的工资。
包玉明与音乐的故事就此展开。
从17岁开始学习马头琴,如今61岁的包玉明依旧习惯随身带着一把马头琴。在包玉明看来,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是蒙古勒津人从游牧生活到农耕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乐曲,悠扬、深沉、宽广、抒情,地域特色明显,具有很高的包容性,蕴含了蒙古勒津人独特的审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琴弦的震动发出“马的嘶鸣”和“扬蹄中的长啸”,如万马奔腾。在包玉明的演奏中,草原在琴中端坐,让听众感受到马头琴作为“马背音乐之王”的地位。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作为蒙古勒津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积累了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也反映了蒙古勒津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据统计,在曲目上,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有《阿斯儒》《海秀花》《春梅》《来小》《莫德莱玛》《明月》《霍英花》《柳青》《诺恩吉雅》等70多个传统和现代曲目。其中,有些曲名是重复的,如《阿斯儒》这一乐曲就有11个,《阿勒坦巴哈》有4个。“阿斯儒”类型的传统马头琴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旋法以三度级进为主,亦有跳进,气氛欢快活泼,大多是宫调式,也有羽调式,音乐具有宫廷雅乐的审美特征。在古曲“八普”“金钱落地”“霍英花”等曲目中有鲜明的快慢对比,时而起伏跌宕,时而平静如水,似这片土地上山川起伏。此外,《柳青》《春来》等则吸收借鉴了其他民族的乐曲,按自己民族传统特点加工、衍化。
阜新县的历史和独特的地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则是这一文化特征的表现之一。“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所刻画的音乐形象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逼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它的音乐特点是时而起伏跌宕,时而平静如水。这片土地上的平原、丘陵、山川、河流等自然风貌都蕴含其中,人们的生活也自然融入音符之中,这恰恰是它最为珍贵的地方。”包玉明说。
既传承又创新 家乡的音乐走向世界
林木之上,天宇之间,如马儿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跑,似人们在旷野之中欢聚。在包玉明所演奏的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难以言表的多种情感。近些年,包玉明先后创作了马头琴曲《蒙乡儿女的祝福》《蒙古贞赞》等作品,广为流传。包玉明带着他的马头琴登上了央视春晚,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2020年6月,他参与了第十一届世界音乐节,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奏《可爱的蒙古贞》,让蒙古勒津马头琴站在世界舞台上。“这是为家乡马头琴音乐而创作的作品,通过音乐能让人们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热情、率真。”包玉明说。
“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非遗。”在包玉明看来,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的传承更需要不断创新。如今,包玉明正努力将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与阜新蒙古剧相结合,投入舞台艺术作品《惠音巴雅尔》的创作中。惠音巴雅尔也叫睦邻节,有“在一起欢聚”的含义,是阜新县佛寺镇查干哈达村延续了200多年的传统民俗节日。“该剧聚焦阜新蒙古贞厚重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存,讲好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包玉明介绍说,一方面继承了传统阜新蒙古剧在人物、语言、表演、音乐上的独有特点,将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融入其中。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引入现代舞台语言展开叙事,呈现以民俗风情歌舞剧为特点的阜新蒙古剧的全新样貌。
“文化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坚持,让非遗走进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充分展现非遗之美是十分必要的。”钟春说。近几年,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曾参加中国(山东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三届长城脚下话非遗”非遗项目展示、辽宁省非遗年货节、锦州首届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等活动,并积极推进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在当地非遗工作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全国地图,上面用小旗标注着阜新县非遗项目所在地。在钟春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创新式传承,这样才能真正让非遗之美流传下来。
在阜新县富荣镇蒙古族学校,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课成为许多学生喜爱的课程。为了让非遗项目更好地走近学生,该校设置了专门的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教室,配置了25把马头琴,每周孩子们都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该项目县级传承人包智刚和该校的音乐老师其力格尔、吴秀艳一起教授孩子们马头琴技艺。12岁的韩哲宇主动报名参加了去年11月份开设的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课。“刚开始学拉琴怎么拉都拉不出声来,后来和老师一点点学习才能出声,再后来慢慢能演奏一些简单的曲子,学习的过程虽然不容易,但能了解家乡的历史、学到蒙古族音乐自己特别开心!”韩哲宇说。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技法并能演奏如《嘎达梅林》这样的经典作品。校长敖志敏认为,非遗的传承需要从孩子们抓起,看到孩子们演奏时专注的表情,会为他们感到自豪。12岁的田雨诺非常享受自己拉马头琴的过程。她开心地说:“当我第一次给爸爸妈妈演奏的时候,他们都很震惊,说让我好好地学下去。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音乐家,在给很多观众演奏我家乡的音乐。”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 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