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区特色和优势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杨玉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深刻认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能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优化要素组合,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辽宁产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备、科教资源富集、区位优势独特,要扎实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决定》指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驱动力主要体现在技术革命性突破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技术革命性突破已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
技术革命性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源泉,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能够为技术革命性突破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能够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国家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一切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能够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构建起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创新生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辽宁应积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立足自身比较优势,锚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拓展未来产业要素供给与发展空间。同时,要吸引国际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来辽创新创业,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效能。
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
《决定》指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是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创新性配置的产物。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各类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改进。要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创新衍生出新兴产业。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借助资本力量促进产业化发展,依托“三链”平台聚集人才,构建人才链强大的智力支撑,形成共融共生的科技创新生态,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形成资源集聚规模和效应,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竞争力、激发人才活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各类要素的良性循环与互动。辽宁要深化劳动力和人才发展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集中重要资源构建支撑未来发展的动力引擎。
坚持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决定》指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途径。我国传统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部分领域“产能冗余”等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机”,使传统产业所蕴含的新质生产力有效释放。要修订一批技术、安全、能耗、排放等关键核心国家标准,强化制度约束和标准引领,促进技术改造、消费提质和循环畅通,推动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要进一步发挥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要推动各类用户“上云、用数、赋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推动绿色低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既有设施节能降碳改造,逐步淘汰“老旧小散”设施,引导数字科技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上下游企业提高减碳能力。辽宁要支持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要健全支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有效机制,鼓励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共性技术研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支持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在产业转型配套专项政策、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基金配置、产业转型人才供给方面完善制度,加快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的产业应用场景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绿色生产力。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