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们这样说
赓续优良传统 创新育人模式
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项昌乐
大连理工大学。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强调“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为一流大学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造就大国良师指明了坐标方向,更为一流大学立足自身使命、服务强国建设提供了精神引领。
聚焦一流大学建设根本任务,在赓续优良传统中弘扬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为一流大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为统领的六大要义,蕴含着兴教强国、为国育贤的深厚情怀和价值追求。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根本目标,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着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是我国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建校75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育人全过程,筑牢思想政治教育根基。秉承老一辈教育家屈伯川老院长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1954年,在全国首倡建设“优良学风班”并绵延至今;1950年,在全国最早成立德育教研室,现已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教育、思想引领“四位一体”大思政育人生态。学校充分发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学校创办,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育人资源,传承以钱令希、钟万勰、程耿东等院士为代表的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优秀师风,教育引导一代代大工教师坚守育人初心。秉持“学在大工、育人为先”办学传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扬工程教育、创新教育、数智教育优势,坚持“深情怀、厚基础、宽视野、重交叉、强实践”,重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学域培养书院育人模式,着力培养行业精英、国家栋梁。
强化一流大学建设主攻方向,在开创发展新局中弘扬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为一流大学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实践驱动。“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职业素养,体现了敢为人先、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一流大学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为目标,坚持以教育家精神立教立校,融入融汇科学家精神,秉承科教兴国使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学校始终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守科研一线,瞄准学科前沿,勇攀科技高峰,强化社会服务,投身东北振兴,做有情怀、有格局、有能力、有贡献的“大先生”。建校以来,大工师生先后参与完成了众多新中国重大装备设置、研制、建设工作,第一台激光器、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多项“第一”,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在新中国建设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入新时代,学校持续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最高追求,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双轮驱动”,推进有组织科研、全链条创新,构建“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科”一流学科格局,建成4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级科研基地,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6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79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1项,3支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大工师生在长征五号、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等“国之重器”研发和“大国工程”建设中贡献突出,不断谱写科研报国新篇章。
汇聚一流大学建设强大动力,在锻造教师队伍中践行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为一流大学服务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关键的思想引领。教育家精神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等思想一脉相承,寄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为学、为事、为人的殷切期望,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教师队伍是一流大学培育时代新人、开展科研创新的具体承担者和一线实践者。一流大学自觉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完成强国建设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着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战略支点和战略支撑。
学校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做好留学回国人员国情教育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政治引领吸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教师工作格局,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位一体”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加大典型选树,强化榜样引领,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卓越发展,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职业全周期,加强教师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名师工作室等,着力做好“传帮带”。坚持卓越目标牵引,创新人才引育体制机制,完善人才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通过“组合拳”“政策包”,引能人、育高端、储后备、抓关键,让大连理工大学成为教师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成为教育家精神蓬勃发展的沃土。
培养新时代“航海家”
打造国家高端海事人才“汇聚区”
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 许民强
大连海事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多次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对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大连海事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服务强国建设,在辽宁全面振兴中挺膺担当、贡献力量。
精准把握教育家精神内涵,始终心怀“国之大者”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靠谁培养人”同样关键。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精神肖像的高度凝练,也是对每一位教育从业者奋斗目标和工作方向的生动引领,饱含着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深情和期许,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
广大教师在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丰富实践中,铸就了中国教师群体独有的精神品质。教育家精神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传承赓续,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凝练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志向抱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积极服务强国建设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主动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中,积极服务强国建设。
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交通运输等19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首设“综合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学科,前瞻布局国内首个LNG订单班、智能航海班,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位居世界一流,着力培养通海事、强实践、宽视野、厚情怀、强体魄的新时代“航海家型”拔尖创新人才。
着力推动交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学校70%的科研项目、科技奖励均集中在交通海事领域,作为首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校,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海上通信团队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套VDES和VTS系统,40余项技术指标写入国际标准;联合兄弟单位,成功获批水路交通控制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填补了行业空白;全球首艘集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于一体的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交付使用,探索智能船舶、智能航运发展新模式。
着力推进人才强校“一号工程”。学校把人才摆在首位,下大力气做好聚才育才工作。近年来,年均引进博士超过百人,博士后科研人员达到286人,新增国家级人才20人。发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典型示范作用,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实现了师资队伍量质齐升。
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在服务辽宁全面振兴中成就新高度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来校调研讲话精神,自觉将践行教育家精神融入服务辽宁全面振兴的火热实践。
聚焦教育强省,在人才自主培养上实现新突破。建设“国际海事学院”,承接全国海事系统3万余人的能力提升工作,形成行业专才在辽汇聚的“虹吸效应”;依托中组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在海上移动通信、智能船舶、深海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培养国家及地方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后备力量。
聚焦智造强省建设,在海工装备智造上实现新突破。发挥特色优势,以智慧、绿色为主攻方向,将重点建设智能船舶创新基地、新能源船舶创新基地、深海智能装备创新基地、智慧港口及配套装备创新基地4个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平台。
聚焦海洋强省建设,在赋能海洋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围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海事产教融合创新区”,以此申报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及基地,结合海洋重大成果转化、产业化,打造落实国家战略、服务辽宁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围绕辽宁海洋数字经济产业,依托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培育国内海上通信领军企业;围绕水下机器人产业,建设深海机器人技术创新平台,融入辽宁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建设;围绕海上低碳绿色能源产业,以氢能在海上应用为突破口,打造“海上氢能走廊”,推动辽宁实现海上新能源应用领域技术领先、产业领先。
聚焦人才强省建设,在人才智力支撑上实现新突破。学校打造国家高端海事人才“汇聚区”,响应“兴辽英才计划”,有组织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吸引人才来辽留辽。在省内首设国家安全学科,打造涉海高端智库“引领区”,依托“国家海洋发展与治理研究院”智库集成平台,培育“辽宁唯一、全国第一”的涉海国家高端智库。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