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师德师风新风尚 培育造就新时代卓越教师
沈阳师范大学
涵养师德师风新风尚 培育造就新时代卓越教师
沈阳师范大学。
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本科师范生走进小学实习实践。
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沈阳师范大学作为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的本科师范院校之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教育家精神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中,奋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积极培养造就新时代卓越教师。
打造“师者之师” 引领高校教师新风尚
学校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引进、培养、支持、服务保障“四位一体”人才工作体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以理想信念为魂,铸牢教师精神新高地。学校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政治理论学习、邀请教育名家讲座、新入职教师培训、中青年教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与意义,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敬畏之心,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涵,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学校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实现“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全覆盖,构建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学校定期为新入职教师举办专题党课,通过面对面交流、心贴心引导,激发教师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使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位教师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
以德才兼备为本,涵养师德师风新风尚。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师范为本、师德为要”的教师教育理念,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学校相继出台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办法、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责任落实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主体、工作机制和考核标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举办师德师风主题教育、优秀教师事迹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等活动,深入挖掘和宣传身边的师德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教师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努力成为学生心中的道德楷模和学问导师,先后涌现出全国和辽宁省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模范、最美教师及师德标兵等一大批“四有”好老师。
以专业发展为基,构建教师队伍新格局。学校聚焦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使命新要求,坚决破除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科学构建了“四个体系工程建设”,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向纵深发展。学校依托自身师范教育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入职教师全过程培养培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培训、专项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师德养成培训等活动,构建人才全过程培养体系。学校积极搭建校内外合作平台,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持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近年来,先后支持120名教师攻读国内外博士学位、50名教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选派300余名教师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访学进修,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学校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十余人,辽宁省攀登学者、特聘教授、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180余人,获批全国和辽宁省黄大年教师团队3个,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不断形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造就“骨干之师” 赋能教育硕士新高度
学校把教育硕士作为培养和造就基础教育骨干教师的核心阵地,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誉为全国教育硕士培养的一面旗帜。
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培养体系新生态。学校着眼于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创设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五以”模式,即以特色化教育目标体系为导向,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以网络教育和案例教育为两翼,以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为牵引,以教师教育文化熏陶为保障,构建起“三维三级”立体化教育蓝图,通过精细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该成果荣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首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二等奖。
深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育人新动能。学校秉承“改革引领实践深化,实践反哺改革精进”核心理念,构建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模式。编纂“三习”指导手册,搭建智能化实训管理平台,携手29个优质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工作站和1个示范区,聘请一线名师、专家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实践成长,已连续举办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教学技能大赛12届、特色化教师教育讲堂111期,实现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始终与职业实践零距离、不间断对接。该实践教学成果先后荣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3个实践教学基地入选全国教育硕士示范性实践基地。
重视案例建设,优化教研改革新途径。学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教育硕士案例库,收集各类案例、课例等资料3000余件,为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也有效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单一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每年带领教育硕士深入实践一线,挖掘并撰写鲜活案例。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案例教学观摩与研讨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培养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家型教师。承办全国首届教育硕士案例教学研讨会,举办全国精品案例课堂建设研讨会。19项案例入选国家案例中心,编写案例教材十余部;两位教师在全国首届案例教学大赛上分别斩获特等奖和一等奖。
加强合作交流,拓展内涵发展新路径。学校通过参访、咨询、考察、交流等方式外出学习或邀请专家上门指导,先后同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20余所院校开展合作交流,30余所地方高校通过视频连线、团队到访等形式借鉴学校教育硕士培养经验。学校积极拓展教育硕士研究生视野,先后选派6批次百余名优秀全日制教育硕士赴国内外进行研习交流。不断拓宽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西阿拉巴马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签署联合培养教育博士和硕士协议,已有14名教育博士顺利毕业,走出了一条教育博士国际联合培养的新路子。
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以来,共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5195人,他们当中涌现出一大批奋战在辽宁基础教育一线的名师名校长和优秀教育管理者,引领辽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培育“基础之师” 筑牢本科师范生新起点
学校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使命,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基础教育教师为目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本科师范生培养体系,涵养师范生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
创新教学联动机制,持续深化师范生践行师德能力。学校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整合优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联动机制,汇聚育人合力。先后与雷锋学院、鞍钢集团展览馆等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依托实践研学基地,扩展课堂半径,形成覆盖课堂、校园和社会,形成“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将辽宁特色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师范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拓宽了师范生爱国主义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与载体。通过“开学第一课”“云端思政课”等形式,培养师范生的家国情怀、道德情怀和职业情怀,以“大思政”工作格局,激发师范生弘扬高尚师魂、铸就师德规范,树立终身从教的坚定信念,将教育家身上独特的爱国精神、教育思想和人文价值引领浸润式融入自身的学习成长全过程。
构建特色化培养体系,持续加强师范生教书育人能力。学校构建“UGRS”师范生协同培养新机制,使地方政府、师范大学、教研机构等共同参与师范生培养全过程,有效提升了学校师范生培养质量。学校建设集实训教学、能力测评、教师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训平台开展教学,创设师范生实践模拟、资源储备一体化智慧教学环境。优化整合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授课内容、创新讲授方式、强化学生职前培养,邀请教育家和名师名校长走进沈师课堂,打造多门校级“金课”、省级一流课程,开创“云端”专业认证先河,多次在各级各类师范生大赛中取得佳绩。
拓展实习实践基地,持续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实施特色鲜明的“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三位一体、四年联动”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依托9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面向70所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建设了25所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深入实施师范生顶岗实践和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把师范生的职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融为一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区域范围内推动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带动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有效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和实践能力。将校内实训、校外见习、基地实习、校内研习贯穿培养全过程,引导师范生制定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规划,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建校70余年来,先后为辽宁乃至全国输送了20余万名中小学教师和各类人才,先后培训中小学校长及来自全国全省的各级各类骨干教师25万余人,涌现出一大批全国优秀教师、省市级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学校有13个师范类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师道传承薪火旺,育英铸魂谱新章。今后,沈阳师范大学将义无反顾地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全方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体现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和卓越教师培养的各个环节,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优势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陈琳琳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