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英 明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出具体要求,擘画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改革蓝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奋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也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马克思指出,“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无不与党卓有成效的意识形态工作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局面复杂、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必须不断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绝对领导权。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机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然要有高品质的精神产品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优化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机制,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文化产品方面,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发展不够充分,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必须在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破解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需要,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健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打破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二元结构,加强城乡区域文化产品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健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依据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元需求,适时调整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种类、内容、形式、形态,尽量保证服务群体全覆盖。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安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就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网络空间中的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网络空间中的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必须深入研究网络时代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规律,把握信息技术发展与精神文化生产之间的关系,掌握互联网条件下社会思想观念和文化产品的生成方式、传播形态、演进趋势,推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互联网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要坚持党对网络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系,提高党员干部学网、懂网、用网能力,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发挥网信部门统筹协调作用,理顺纵向横向权责关系,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治理的合力。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制定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国家标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动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切实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目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声音的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塑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构建国际传播体系,是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只有构建更加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才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外部环境。要发扬改革主动精神,破除固有国际传播思想,积极调整现有国际传播模式,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突破西方的话语围猎,为我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宣传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进步的认知,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华民族形象。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本文为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研究”(L24AWT018)阶段性成果】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