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深耕百十载 守正创新谱华章 ——写在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校110周年之际
环境与健康学院师生在实训室实训。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滨海新校区。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锦州师专”)位于渤海之滨的英雄城市锦州,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锦州师专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成立于1914年的奉天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今年是锦州师专建校110周年,百十载不忘初心春华秋实,新时代携手共进树人兴邦。锦州师专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强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积极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锦州师专将学校自身发展深度融入锦州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市教育局发展战略,明确学校办学思路和办学格局,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学校建设发展实现了“三个一”,即建成一所新校园,开启师专事业发展新时期;在校生数量突破一万人,学校跻身“万人大学”行列;合作共建一所临床教学医院,学校护理教育确保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
培根铸魂担使命 砥砺奋进铸辉煌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锦州师专校党委始终坚持政治建设统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抓牢课堂教学、报告研讨、实践育人和网络安全“四个阵地”,实施理想信念领航、核心价值培育、理论课程提质、哲学社科育人和文化建设“五项工程”,打造“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广泛开展基层党组织“对标联创”“星级堡垒”评定,多个基层党组织获评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高校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校党委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建设,对“人、财、物”等重要部位、重点岗位和招标采购、干部任用、招生考试、基本建设等重点项目、关键环节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地落实。
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内涵建设水平。学校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需求和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调整,专业内涵建设开创新局面。新建1个马克思主义学院,有效推进“新时代马院”建设;申办7个新专业;现有省级高水平特色专业群1个、省“兴辽卓越”专业群3个、省“订单、定制、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2个、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近五年获得省特级、一级等教学成果奖8项,学前教育专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被遴选为辽宁省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试点专业。牵头研究制定辽宁省“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牵头开展辽宁省“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能力图谱建设。2021年,锦州师专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62家单位共同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深耕教育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引进培育行动计划”,对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总体部署,形成了各层次优质师资不断涌现的良性师资培养格局。现有国家级教职委委员3人,省级教职委委员2人,省教学名师3人、专业带头人2人、优秀教师4人、骨干教师11人。全校师生近三年在国家、省级高层次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163项,其中一等奖40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24项。学校招生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师生在高层次赛事中获奖等级与数量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均位于前列、保持领先水平。
以生为本求创新 服务地方助振兴
学校发挥百年老校的传统优势,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化师范专业“教学做”、高职专业“看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立订单、定制式培养模式,与省内多家机构、企业、政府合作,实现校企政共同培养、毕业即就业人才培养的“无缝链接”。7年来,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万余名,就业率达95%以上,留锦就业率达85%以上,学校招生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专升本录取率居全省同类院校首位,2023年、2024年招生录取率为100%,录取人数屡创历史新高。
学校充分发挥优势教学资源作用,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等优势专业,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充分发挥体育学科优势,与锦州市帆船帆板航海协会开展联合办学,共建帆船帆板理论教学培训基地、帆船帆板船艺实训基地,为锦州市开展帆船帆板、龙舟等水上精品赛事培养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及提供科研支撑,助推锦州“体育强市”建设;在全国乡村振兴联盟大会和全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论坛等高端会议上交流发言,展现锦州师专办学成果。
赓续奋斗新时代 矢志不渝谱新篇
有着110年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锦州师专在第二个百年历史征程上,锚定教育初心与使命担当,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开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新质生产力为引导,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重点、产业特色和民生急需的人才培育要求,建设特色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四大工程”,即课程建设工程、底色磨砺工程、能力提升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产教融合路径,搭建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校企合作新突破。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优化构建办学格局。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继续教育改革多元化满足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力争建设1至2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聘、平台开放、协同创新、对外交流等合作项目,加深与俄罗斯高校交流合作,重点推进与俄罗斯萨马拉国立社会—师范大学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国际职教合作办学新模式。
百十载砥砺奋进,百十载青春如歌。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秉承总体办学思路,咬定“提档升本”奋斗目标不动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城融创,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高水平院校不懈奋斗。
陈建军 张宝利 代军诗
责编:周艺凝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