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读书记”
俞晓群
我的书房中收存“读书记”不少,汇聚古今人物,大约有几十种。如《郑堂读书记》《澹生堂读书记》《桑园读书记》《义门读书记》《东塾读书记》《越缦堂读书记》《著砚楼读书记》《积微居读书记》《后东塾读书记》等,还有《听风楼读书记》《梦雨斋读书记》《来燕榭读书记》《耕堂读书记》《棔柿楼读书记》《闲闲书室读书记》《安园读书记》《春明读书记》《文园读书记》《暖石斋读书记》《江南读书记》《待雨轩读书记》《秋缘斋读书记》等等。此类书的传统,大多以个人的雅号或书房的称谓命名,一眼望去,书香缥缈,个性十足,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眼下旧书市场上,且不论古代珍本、善本,今人“读书记”初版本,以黄裳之来燕榭、宋远之棔柿楼价格最高。
再者,与“读书记”名字不同、归于同类的书,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郋园读书志》《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慈云楼藏书志》《读书敏求记》《无邪堂答问》《百川书志》《古今书刻》《汲古阁书跋》《重辑渔洋书跋》《澹生堂藏书目》《仪顾堂书目题跋》等等。
由此说到“读书记”的界定,它属于哪类书呢?前些天我与藏书家王强闲坐聊天,他问我最近在读什么闲书?我说:“古今‘读书记’。”他说:“此类书归于目录学啊,我在北京书房中收藏许多,你可以去查看。其中有我喜欢的书,诸如《东塾读书记》《越缦堂读书记》等。”王强所言极是。我在阅读中,见到孙犁文章《谈读书记》,也说出一致的观点:“在古时,读书记,或藏书题跋,都属于目录学。目录之学,汉刘歆始著《七略》,至荀勖分为四部。唐以后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藏于四库。这样的分类法,一直相沿到清代。无论公私藏书,著录之时,都对书籍的内容、作者的身世加以简单介绍,题于卷首或书尾,这就是所谓提要、题跋。把此等文字,辑为一书,就是我们现在谈的读书记了。”自古以来,此类书颇受读书人重视,如《四库全书总目》在评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时所言:“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籍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籍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
如上可见,古今作者写“读书记”,手握秃笔,心存古训,文章的主干,自然万变不离其宗。下面讲几段我在阅读之中,与“读书记”相关的一些话题。
其一,读书记与书话,前者源远流长,后者推陈出新,两者追求大同小异。上面说过耕堂给出“读书记”定义,而“书话”的定义见于唐弢,他为书话定义了两次,第一次是1962年,他在《书话》一书中说:“我曾经竭力想把每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有时是随笔,有时是札记,有时又带着一点絮语式的抒情。”第二次是1979年,他在《晦庵书话》一书中又说:“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将“读书记”与“书话”的定义比较,两者的主旨,都在向读者介绍书籍的版本知识,但“书话”更强调文章之美。正如唐弢所言,他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叶圣陶也曾对唐弢说:“古书讲版本,你现在谈新书的版本,开拓了版本学的天地。”
不过在文章的分类上,许多作家、学问家是不分彼此的。比如冯亦代,1979年4月《读书》创刊,史枚约他为杂志写《海外书讯》。1985年,冯先生将1984年上半年之前的文章汇集起来,归入三联书店出版的《书人书事》中。此后冯亦代还接着为《读书》写“海外书讯”专栏。两年后浙江文艺出版社黄育海找到冯先生,指明要“海外书讯”后续的文章。冯先生接续《书人书事》,将专栏文章整理到1985年底,1987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听风楼书话》。后来冯先生又在《读书》上开专栏“西书拾锦”,两年后编成《听风楼书话续》,1988年交浙江文艺出版社,但未能出版。1991年,应三联书店《读书文丛》之约,冯亦代将未结集出版的文章,请吴彬整理出来,命名为《听风楼读书记》,还请《读书》杂志三位女士吴彬、贾宝兰、赵丽雅联合为之作序。显然冯先生在为他的集子命名时,并没有想得那么多,诸如“读书记”的旧义,以及它与“书话”的异同等等。
其二,1930年8月,钱基博著文写道,长夏无事,为子弟钱钟汉讲述陈澧《东塾读书记》,“时有申论,随记成册。其中有相发者,有相难者,每卷得如干事,尽四十五日之力讫事。”因为钱氏讲课的地点在住宅东偏房中,故称“后东塾”,整理讲稿称《后东塾读书记》。1933年,钱基博将此稿改名为《古籍举要》,在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此中有两件趣事略记:
一是文中谈到一位“相难者”,即钱钟书。一日傍晚,钱家人在庭中纳凉,钱基博说,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可以与陈澧《东塾读书记》配合阅读,“傥学者先读陈《记》,以端其向,继之《答问》以博其趣。”钱钟书接话说:“若论识议闳通,文笔犀利,则陈《记》远不如《答问》。”钱基博说:“不然。”接着大段讲解两者高下异同。听罢父亲的话,钱钟书回答:“见朱生《配弦斋文》,中有与康长素论学论书诸书,皆极锐发。”又说:“朱生自诩‘人称其经学,而不知吾史学远胜于经’。”听到钱钟书婉转回复,钱基博大为欣慰,不禁赞叹:“闭户讲学,而有子弟能相送难,此亦吾生一乐。”
二是上面谈到,钱基博将《后东塾读书记》改为《古籍举要》,其实陈澧《东塾读书记》原名为《学思录》,陈氏自比顾炎武《日知录》,所谓“仆之为此书也,以拟《日知录》,足下所素知也。”后来为什么要改名呢?原来陈澧见到《宋元学案》录叶适(号水心居士)《习学记言》中说:“由后世言之,祖习训故,浅陋相承者,学而不思之类也。穿穴性命,空虚自喜者,思而不学之类也。士不越此二途。”因此陈澧言道:“我今不以‘学思’名其书,庶不拾水心之牙慧也。”由此又想到《郑堂读书记》,源于清嘉庆年间,李筠嘉请周中孚(别字郑堂)为其编撰藏书志,书成后称《慈云楼藏书志》。后来郑堂“又以原稿稍加改写,编次为《郑堂读书记》。盖《藏书志》为其心力所萃,不欲主名终属李氏,故取而还诸己也。”
其三,今人整理、重印读书记、书目题跋很多,如中华书局《书目题跋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等,还有中华书局《清人书目题跋丛刊》十辑、《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九册等。面对此类书,阅读者取向不同。比如孙犁文章《谈读书记》,罗列自己的书房中对历代“读书记”的收藏,他的观点颇为有趣。
一是孙犁说,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为“读书记”鼻祖,必然收藏。相对而言,孙犁更看重晁氏的《郡斋读书志》,称其“因时代接近,记录的宋人著作,很是齐备,对作者的介绍,也像是可信。”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前言中也说:由宋讫清,目录学中有解题而得以保存至今者,主要有四部:《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玉海》《四库全书总目》,而后三种皆祖述或取资于《郡斋读书志》。
二是孙犁概评历代“读书记”:“元、明两朝人,不认真读书,没有像样的读书记。”《义门读书记》寒舍不存,《东塾读书记》存而未详读之。最感兴趣的是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黄氏“好像接触的不是书,而是红颜少女。”陆心源《仪顾堂书目题跋》读起来枯燥无味。《越缦堂读书记》作者李慈铭读书仔细认真,读的书也广泛,非只限于经史,杂书很多,但谈《红楼梦》还有些不好意思。《郑堂读书记》通读一遍,《鲁岩所学集》比较通俗易读,还存有叶德辉《郋园读书志》、邓之诚《桑园读书记》等等。
其四,我的“读书记”记忆:一是我主持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时,收有“读书记”如《越缦堂读书记》六册,虞云国整理,“本书说明”中提到鲁迅对《越缦堂日记》的批评。还收有邓之诚《桑园读书记》一册,整理者是邓之诚的儿子邓瑞,“本书说明”中谈到柳叶(陆灏)约他点校《桑园读书记》《柳如是事辑》,还谈到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的不足。二是辽宁教育出版社还曾出版《来燕榭读书记》两册,有精装平装两种版本,没有前言后记。读黄裳《我的书斋》,才知道他的书房还有几个名字。诸如《梦雨斋读书记》,“梦雨”语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梦雨斋,有“笛王”许伯遒治印。还有“草草亭”,陈巨来治印。还有“木雁斋”云云。
责编:杨东溟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