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绘新景 沃野尽飘香
本报记者 胡海林
辽沈大地,禾黍盈满。希望的田野上,又将迎来丰收时节。
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农业生产基础单薄,粮食产量较低,农产品短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省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强省建设,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省之一,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头等大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近年来,我省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左右,2023年粮食产量达512.7亿斤,创历史新高,为中国人的饭碗盛满好粮贡献了辽宁力量。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发展。近年来,我省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围绕乡村产业夯基础、优结构、聚要素、延链条,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经营主体更加多样,催生出一批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农民的收入也更加多元化,土地流转、旅游服务、劳务报酬、集体分红等为农民增收致富带来了更多可能。我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2023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达21483元,增速为7.9%。
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经全省上下持续作战、全力攻坚,我省于2020年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如期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此后,我省持续通过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促进脱贫人口增收、落实各类帮扶政策等手段,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我省将脱贫人口监测范围调整为人均纯收入8500元,较上年提高950元,牢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乡村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和完善。近年来,我省农村地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明显好转。目前,全省农村公路超过11万公里,已实现村村互通、村组连通;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6%;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到100%。
今年是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也是辽宁省农业农村乘势而上的关键一年。全省正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重点任务,锚定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目标,重点抓好七项任务,致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一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正壮阔铺展开来。
记者感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从“新中国成立之初5亿人吃不饱”到“进入新时代14亿多人吃得好”,这条艰辛之路,辽宁人亦有切身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在农村全面推行体制改革,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全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事务繁杂,虽然我们的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耕地质量提升难度大、乡村产业优势发挥不充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能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短板、农村人才缺乏等现实难题,需要各方坚持不懈破题、解题、答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为我们新时代在“三农”工作中展现新作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相信,辽宁农业一定会更强、农村一定会更美、农民一定会更富。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