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已有200余名专业技术“双创”人员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政策“松绑” 人尽其才
吴宏伟带着自己的创业项目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路演。受访者供图
沈阳工业大学教授王德喜创办的辽宁博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先后成功转化了3类20余项专利产品。图为企业技术人员正在中试基地对射流曝气器进行优化设计。 受访单位供图
刘超带领学生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查看海参生长状况,确定今年秋季海参采捕计划。受访者供图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徐铁英 王 坤
引子
秋日的暖阳透过窗户投射在办公桌的打印机上,嗒嗒的打字声与人语声在空旷的开放式办公区内交杂混响。虽值周末,在位于大连金普新区德泰电商文化产业园的连大—金普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里,反而格外热闹,车辆穿梭、人流不断。
与很多企业的投资人不同,这里的创业者大多是大连大学的在职教师,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后,每到周末基地就成了他们展示才华的另一个舞台。
“这里既是高校人才的聚集地,也是科研成果的诞生地,所有的创新都瞄准金普新区的产业发展,实现就地转化。”大连大学科研处处长冯宝民一语揭开了孵化基地的面纱。
我省高等院校众多,人才资源丰富,在科研成果转化和知识创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以前,创业只能辞职离岗,编制、岗位需舍弃,职称、评优的晋级路断绝,仿佛有一道隐形之门横亘在拥有创业梦想的科技人员面前。
如何破门,让科技人才迈出“象牙塔”、走出舒适区去创新创业?让实验室里“栽培”出来的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瓜熟落地”?
变化起至政策的“松绑”。2016年至今,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发展政策,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推动一批科研人员投身“双创”大潮,将科研活动从实验室搬到了生产一线,把科研成果从“书架”中搬到了“货架”上,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政策的效能究竟多大?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了何种红利?科技人才又是如何“破篱”创业的?本报记者赴省内多地探寻答案。
保留编制和待遇 破除“不敢创”的第一层束缚
脱下白大褂,跟学生道个别,王德喜走出了实验室。正是午休时间,王德喜想着开车到45公里外的辽宁博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一下近期的生产情况。
作为沈阳工业大学的教授,王德喜还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辽宁博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一人分饰两角,得益于我省对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
2016年,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我省面向专业技术人才释放政策红利,提出省属及各地所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试用期满且距规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已聘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员可以申请离岗创业,创业期限一般为3年,期满确需延期且提出申请的,可延长2年。2017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再次下发文件,将其他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纳入此项离岗创业政策范围。
在此之前,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想创业,只有离职这一条路。
“那真是有前路、没退路,想创业却担心创业不成没有回头路。新政策不仅让专业技术人员创业合法化,还为‘双创’人员保留了编制和相关待遇,解除了科研人员创业的后顾之忧。”政策“兜底”让一些有创业梦想的专业技术人员跃跃欲试。
“对这些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失去的只是死工资,获得的是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3年内所在单位保留人事关系,即便创业不成功,也还可以再回单位工作。”省人社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周勇对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
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期间,原单位停发离岗创业人员工资,保留其人事关系,单位和个人应继续按在岗同类人员政策规定和标准缴纳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费和公积金(个人部分自行承担);离岗创业人员所在创业单位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并承担相应的工伤保险责任……人事关系、社会保险等多项隶属关系从“不留”到“留”,让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去创业心里有了底,破除了“不敢创”的束缚。
一石击水,涟漪微动,政策向前一小步,就将人才创新创业的步伐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又下发了指导意见,支持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或者参与项目合作,让科研人员即便不离岗,也能参与创新创业。
从“离岗”到“留职”,“加强版”政策给了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刘超一身兼两职的契机。
一排排海参养殖池密布排列,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仿佛一串串钻石项链,从海岸一直闪耀到大海中。
达莲海珍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海参养殖区的道路,刘超再熟悉不过了,刘超团队负责的试验池就在这片养殖区里。每隔两三天,刘超就会来到试验池查看参苗生长情况。
2021年,致力于海参养殖加工技术研究的刘超被选派为锦州市科技特派员,来到了凌海市,为海参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围绕凌海市地区海参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在产业发展、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我有专业知识,企业有定向需求,双方一拍即合。”刘超说。
在刘超的引导下,达莲海珍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海参养殖的生产水平和产品体系提档升级,邀请刘超到企业任职,负责产品研发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企业向渤海大学提出了诉求,渤海大学欣然应允。渤海大学副校长、食品学科带头人励建荣教授认为:“学科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为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大学老师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3年9月,刘超走马上任,担任达莲海珍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总监和首席标准官,双方的关系由“亲密接触”迈向了“紧密合作”。
保留人才成长通道 跨过“放心创”的第二道门槛
专业技术人员一向看重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因为那是业务能力的体现,如果出去创业反而让职称评选之路断了,多少会显得美中不足。
为了解除这个顾虑,我省在出台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时,特别提出了保障个人成长的政策,提出正常晋升其档案工资,保留其享有参加专家评选、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等权利。
政策一出,彻底解放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手脚,推动创新创业潮涌。
“两年前,这样一台半导体芯片化学研磨液供给系统设备,所有部件都需外采,大部分是进口件,我们只负责组装、试用。现在这台设备所有部件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实现了整台设备的国产化。”抚摸着这台全部自主设计和生产的“宝贝”,吴宏伟像夸耀自己孩子一样,语气自豪。
加强自主研发,攻克技术难题,是大连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专任教师吴宏伟创办逆时针芯片科技(大连)有限公司的初衷。
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吴宏伟专精于“半导体芯片化学研磨液供给系统(SDS设备)”的赛道。“科技研发在实验室,但研发过程需要不断在生产线上试用,才能测试出效果,有能力的企业生产任务排得满,见缝插针地去试用,既给企业增加麻烦,也限制了我们的研发进度。”吴宏伟说。
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干脆,自己创办企业,实现研发、试用、生产“一条龙”。2022年11月,吴宏伟联合两位业内同行,共同创办了逆时针芯片科技(大连)有限公司,三人分工合作,致力于研发与制造半导体芯片化学研磨液供给系统设备,实现了该类产品的国产化。
“我打算把这些创新成果的资料整理一下,申报副高级职称。”吴宏伟心里早早就对自己的成长有所规划。
将学问做在车间里,把专利写在产品上,专业技术人员在创新创业一线取得的科技成果,也成为助力他们个人成长最坚实的阶梯。
2021年,省人社厅下发通知,提出可凭在一线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评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周勇介绍,政策对离岗创业人员评聘职称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人员可以在兼职单位或者创办企业申报职称,选派人员在派驻企业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奖励等的主要依据。
这一政策也成为刘超加快研发进程的动力。
到企业兼职后,刘超就将实验室从校园搬到了海参养殖场,就近实验、就地转化。不到一年时间,刘超就已帮助公司建立《刺参育苗技术规程》等20多项规范和企业标准,帮助企业规划设计了两个实验室,开展以富硒海参为代表的“营养强化海参”养殖技术研究。
揭开遮阳网,顺着架子上的网片摸索下去,刘超取出参苗仔细查看着:“别小看这些廉价的网片和遮阳网,这可是一项海参小规格苗种的立体养殖方法发明专利,它们组成了一套立体养殖设施,可以让海参在不同的水深自由选择合适的附着位置,显著提高了小规格海参苗种投苗初期的成活率,事半功倍。”
不以专业技术职务“比大小”,不以学历学位“较高下”,我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高层次人才采取兼职兼薪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正成为科研人员衡量自身价值的新标杆。
创业一年多,吴宏伟研发生产的半导体芯片化学研磨液供给系统(SDS设备)就应用到了国际半导体行业的头部企业。“我们的产品替代了进口设备后,进口价格直接下降60%,成本的大幅下降,也让下游企业提升产业能级有了更多的资金和底气。”吴宏伟说。
“受益于我省人才政策及沈阳工业大学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凭借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果,现在我的专业技术职称为二级。”几年里,王德喜紧跟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一手抓自主研发、技术攻坚,一手抓中试熟化、市场转化,公司自主研发的射流曝气器、蒸汽喷射器及真空系统销往国内21个省、400多个城市,实现了技术成果研发一批、储备一批、转化一批的无缝链接。
人才“嵌”在产业里 做好“创得准”的第三棒交接
9月7日,上门认购海参产品的客商让达莲海珍的产品展示厅热闹起来。“海参肽、鲜炖海参、海参伴侣、海参零食……我都要!”
“这款是新品,以前我没见过,好吃!”一款麻辣味的即食海参被十几人争相品尝。一位客商把一小块试吃品放入口中,只咂摸几下,当场就决定订购1000袋。
这些新产品后面的技术支持,就来自于距离展厅几百米的地方,那是刘超创建的海参生理和食品创新两个实验室。
科研人员对市场不熟悉,是阻碍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一道鸿沟,将实验室“嵌”在企业里针对产业靶向创新,成为破解“创得准”这一难题的钥匙。
“除了能够对海参养殖开展日常检测和产品创新,更重要的是,能够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无缝衔接。”刘超展示了一款富硒海参,虽然外表与普通海参没区别,但内在品质的提升已让它成为市场“新宠”,目前中试养殖面积已经达到100亩,产值过百万元。“另一款叶黄素海参正在进行相关实验,技术完善后也将实现批量化生产。”刘超眼角一扬,满脸自豪。
把科研人员“嵌”进产业,让科技研发与产业需求深度契合,形成了以产聚才、以才兴业的良性互动,一批批转化的科技成果正在嵌入产业链、供应链,不仅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实现自我价值的“加速器”,也为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增添了“新动能”。
“国外能做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捧着厚厚一沓专利证书,王德喜自豪地说,创业之初只有4个人的博仕科技目前已有在职员工109人,成功转化了20多项专利产品,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全部取得知识产权,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制药等行业。
博仕科技围绕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菱镁矿资源的集约化生产、设备研发及深加工技术等项目,先后从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引进各类专业人才20多人。
“嵌”不仅体现在技术、人才方面,大连大学更是在资金、奖励方面展现大手笔,让科研人员与产业融合得更“紧”。
2020年,大连大学先后出台《大连大学支持与鼓励教学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试用)》等多个文件,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支持科研人员利用职务科技成果与企业或个人合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为教学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平台、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冯宝民介绍,学校对成果完成人和在成果转化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人员予以奖励,奖励比例不低于成果收益的70%,最高可达99%,并作为岗位考核、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时的重要依据。以技术入股形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或成果完成人依法依规自行创办企业实施转化的,技术股权按比例分配,科技成果完成人占比70%至99%。
让勇于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促进了科研专利研发、申请的提速。
大连大学建设起连大—金普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吸引了30余位教师入驻基地创办企业,申请专利近百项,涉及能源化工、信息科学、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其中十余项专利填补了国内相关行业的技术空白。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省部分高校在政策上打出了创新牌,明确创新成果的责权利分配比例,保障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上的收益,将“创”与“收”捆绑在一起。
“学校推出‘黄金股’制度,提高发明者分红和转让收益比例,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权属等问题,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及团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贾玉明说。
据了解,沈阳工业大学教师在辽宁创办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领衔创办产教融合科技型领军企业20余家,投资规模达6.7亿元,实现本地转化科技成果240余项,年产值20亿元左右。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硕果飘香,更激发了我省持续优化调整人才政策的动力,进一步延长了离岗创新创业年限,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高层次人才,经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批准后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且在同一事业单位申请离岗创办企业的期限累计可延长至8年,助力专业技术人员在双创路上驰骋。截至目前,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双创”人员200余人。
去年末,辽阳推动化工、菱镁等过程工业节能环保领域科技创新,博仕科技牵头组建了辽阳双碳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听这名,就带劲儿!”王德喜喜上眉梢。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