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盲目地让文物“舞”起来
最近,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陶俑、唐三彩等出土文物在屏幕上“舞”了起来。这些原本陈列在博物馆展柜里、带有历史沧桑感的人像俑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或扭动腰肢,或潇洒展示中国功夫,还有一些陶俑伴着音乐跳起了酷炫的街舞。一时间,文物跳舞眼花缭乱。
近年来,全国各地博物馆的从业者都在绞尽脑汁地让文物热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以期通过文物媒介让观众能够洞察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曾有怎样的波澜壮阔和气象万千。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物活起来是应该做,也是必须要做的。但笔者要说的是,文物的活化利用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活起来的文物也数以万计,但让深埋地下的陶俑、唐三彩等文物恣意舞动,并不妥当。
首先,这些陶俑、唐三彩等人像俑并没有明显的辨识度,即使让它们舞起来,究竟能让多少观众因此而走进博物馆、近距离地了解它们、了解历史,其作用也未可知。
我国幅员辽阔,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统一疆域内,丧葬文化相差不是特别大。即使一些边疆地区,也能在陪葬品中看到中原葬俗的踪迹。也就是说,即使某一家博物馆的陶俑或者唐三彩“舞”了起来,是不是真如设计者所愿,能够因此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博物馆专门欣赏这一件文物,应该画一个问号。
其次,仅就笔者看到的“舞”起来的陶俑和唐三彩来说,它们是深埋地下、与墓主人相伴相随的专属陪葬品。它们或寄托逝者生前所愿,或寄托生者对逝者的美好希冀,不管怎样,它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丧葬文化的具体体现。如今,让这些原本静默的陪葬品“站”在聚光灯下活灵活现,摇身一变成为带有丰富表情与酷炫动作的“舞者”,这与中华民族传统凝重的丧葬文化有所悖逆,同时也会让熟悉中国历史的观众心生不适。
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文物活起来,恰恰相反,笔者十分赞同通过恰当的活化方式来诠释文物所附着的文化价值。
比如,让观众念念不忘、曾登上央视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它就是依托中国经典名画《千里江山图》二次创作后的成功范例。清峰叠嶂,绿水隐现,青绿雅韵,飘逸优雅,经过传统舞蹈对中国古画的演绎,观众不仅用另一种形式感受到了《千里江山图》的美学价值,感受到了江山如画,也让观众产生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和悠久厚重历史文化的冲动。
再比如,几年前将康熙、乾隆等历史人物作为表情包,再辅以“朕知道了”“哈哈”“准了”等精妙的文字,让原本身居庙堂之上的严肃历史人物变得亲切可人,历史与现实轻松之中由此实现关联,这也是一种成功。
在近年“博物馆热”快速升温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巧妙借力、发力,让承载着厚重历史信息的文物被更多观众熟知,的确考验着文博机构的从业者们。但不论怎样构思,不背离文物原有文化价值,让文物的文化内涵与现实价值一脉相承,应该是摆在“设计”这道工序前的一道必答题。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