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娟:踏实沉静的作品更有生命力
黄晓娟的表演总能让人感受到黑土地温柔细腻的那一面。 本报记者 谭 硕 摄
精彩视频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郭 平
核心提示
12月6日,大雪节气,黄晓娟与辽宁省曲艺小分队冒着寒风来到了沈阳市沈河区的多福社区,为这里的父老乡亲带来了一台宣讲党的二十大、反映家乡变化、讴歌优秀共产党员李清学先进事迹的精彩演出。相声、快板、大鼓、独唱表演接连登场,观众掌声阵阵,场面火爆热烈。大家的视线热切地追随着台前幕后忙碌的黄晓娟,仍然是观众喜爱的样子。只不过,此刻的黄晓娟正以熟练的舞台经验推动辽宁戏剧表演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从北京曲剧到二人转拿下多个第一
本报记者:辽宁地区的戏曲艺术发展源远流长,从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当中,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辽阳出土的汉魏壁画墓《凤凰楼阁百戏图》中就有了歌舞等表演形式。请您整体介绍一下辽宁地方文艺在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地位。
黄晓娟:辽宁一直是名副其实的文体大省。从我记事的时候起,辽宁的芭蕾、话剧、歌舞、曲艺、杂技都在全国拥有一席之地。我比较了解的是我们曲艺界,辽宁的相声、评书、二人转表演在全国都非常有影响力,名家辈出。相声演员中老一辈有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等,晚一辈的有巩汉林、范伟等,太多有名的相声演员,都是从辽宁走出去的演员。评书界著名演员就更多了,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名扬天下,这些评书大家从辽宁走向全国。辽宁的二人转,不管是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沈阳市曲艺团,还是辽宁的其他艺术团体,在全国也极具影响力。前不久,由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组织创排的曲艺小品《不了情》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这是2015年评奖改革后,辽宁省首次摘得这个奖项。应该说,全国文艺百花园中,辽宁曲艺是璀璨的那一朵。
本报记者:因为有几个月的时间都是漫天风雪、天寒地冻,使得东北人对“火”情有独钟,也造就了东北人火辣辣的性格。这样的生活环境成就了东北地方艺术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的特点。请您谈谈在艺术成长道路上,辽宁独特的艺术环境对您表演功底和水平提升带来的影响。
黄晓娟:我小时候是学舞蹈的,11岁学起,14岁考入阜新市文工团学员班。记得当时招生的时候,别的学员都在看胳膊直不直,腿弯不弯。我当时跳的是《沂蒙颂》中的一段《我为亲人熬鸡汤》,因为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老师到我这儿根本就没看,觉得跳得太好了。不过在最后录取的时候,老师们犹豫了。为啥呢?我个儿太高了,我14岁就像现在这么高。老师们说:“哎呀,这孩子如果再长就得打篮球去了。”他们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觉得我这苗子还确实挺好,留下吧。
后来,阜新市文工团改为阜新市艺术团,团长不甘心只表演一些小节目,带着我们去北京观摩学习,组织演出北京曲剧。我记得出演的第一部北京曲剧是《碧海恩仇》。当时我18岁,演的那个人物是38岁,不仅年龄跨度大,又是从舞蹈演员改为演唱,难度也很大,尤其表演这样一位经历特别曲折、内心情感比较丰富的人物形象,不下一番狠功夫,是演不好这个角色的。
那年,《碧海恩仇》参加了阜新市文化艺术节,获得了表演一等奖,而且我的演出还得到当时省文联专家的热情鼓励,认为发现了一个好苗子,为我未来的艺术人生奠定了一个基础。后来我们又排演了《我肯嫁给他》《姑娘跟我走》等北京曲剧剧目,在辽宁,特别是辽西那一片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剧场。
演出二人转则是一个巧合。1983年,东北二人转舞蹈专家马力来阜新市群众艺术馆给大家上课。上课头一天,因为不知道这个消息,我错过了。第二天我就站到最边上的一个角落里,用眼睛余光看别人做东北二人转舞蹈的那些动作跟着做。这引起了马力的注意。她说:“这个演员太好了,我太喜欢她了,你看别人已经学了一天,她刚来就做得很好,只有她把我内心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了。”马力对我特别关心,这也一下子改变了我的命运。
马力当年跟我们文化局的领导说:“你们有这么好的演员,就按照晓娟的特点来写一个作品,你们写《画中人》,排练出来去参加全国比赛。”我从这个时候起就从北京曲剧转学二人转。
那个时候我没有唱过二人转,就用唱片式录音机听吉林民间艺术团演员的节目,再去模仿、揣摩,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领域、一个新的挑战。
《画中人》是古装神话剧,我们采用了敦煌壁画的舞蹈,再糅以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有机地把敦煌壁画的舞蹈和东北二人转的舞蹈融合在一起。经过反复排练,修改,我们带着《画中人》剧目参加了全国比赛,获得了全国新曲书(目)大奖赛5个二等奖,创造了阜新市文艺表演史上的多个第一。
从《相亲》到《我想有个家》真听真看才会真有共鸣
本报记者:观众熟悉您的作品大多是通过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从1990年以后,东北的小品演员只要一出场,观众就会报以热烈掌声。请您谈一下产生这样艺术效果的原因。
黄晓娟:我参加了10届央视春晚,第一次是1990年的《相亲》,同台的演员是我们以前在家里坐小板凳看电视认识的那些人,像朱时茂、陈佩斯等。那次演出,我们得了“星光杯”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戏剧类一等奖,也奠定了东北小品在全国的地位。
来自东北的小品受到全国观众的欢迎,有部分原因是东北话。东北话全国观众都能听得懂,南方的一些小品很精彩,但是很多人听不懂。客观原因使东北积淀的这种文化底蕴,一下子就在央视开花结果。
另外,当年的小品创作很下功夫。无论演员还是导演,创作排演作品时,总是在不断丰富节目里的“包袱”,笑料接连不断。每个作品创作排练的时间都在半年以上。从创作作品到搬上舞台,不停地打磨,经过观众欣赏,回来进行修改,然后再见观众,要经过几个月反复雕琢的过程,目的就是要拿出一件精品给全国观众。所以我觉得受到全国观众喜爱也和当时大家的那种创作态度是分不开的。演员、编剧能够沉下来,把积累的一些文化知识带到作品当中,传递给观众。
本报记者:关于辽宁文艺事业的现状以及青年一代文艺人才的培养,您有哪些观察和思考?
黄晓娟:东北地方戏剧表演火爆热烈,是黑土地滋养的优秀文化艺术,这里粗犷、热烈的民俗中也有其独特的温情和细腻。从个人来说,我演过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那种温文尔雅的贤妻良母形象。包括《相亲》,还有那个能让观众的眼泪流下来的《我想有个家》,都是我的表演风格,让人们能够感受黑土地温柔细腻的一面。
作为黑土地上的文化,辽宁地方戏剧就是火爆热烈,那二人转演员一张嘴,让人听着就特别解渴。这种火辣辣的特征完全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我们的黑土地文化造就的一种表演风格、艺术特色。
多年的艺术实践告诉我,演员一定要在舞台上真听、真看、真感觉。舞台上的规定情境是大雪天,还是在一个特别炎热的夏季?要是在夏天,人的表现是大汗淋漓,热得呼吸都急促很困难,演员就需要表现出来这种真实。
当前,社会上流行一种快餐文化,不少人迅速地创作,迅速地见观众,但是观众根本记不住,更谈不上艺术生命力。无论是从事二人转表演,还是后来到部队搞艺术创作,我们都要长时间深入群众、深入部队体验生活,与人民群众密切交流,这个过程就是演员和编导悉心观察、用心感受的过程。大量舞台经验表明,作为演员,只有你自己被感动了,你才能打动观众。
真听、真看、真感觉,在舞台上,你才会特别真实,才能和观众产生共鸣,透着踏实沉静的作品,才会拥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人物简介
黄晓娟 中国曲协理事、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曲协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有话剧 《缘分》《风雪漫过那座山》《兵心》《长子》;小品《相亲》《我想有个家》《桥》《军嫂上岛》《站台》《阳台》;影视作品《我的阿勒泰》《女人的天空》《女人进城》《二龙湖之村暖花开》《春暖花又开》等。曾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日本国际青年演剧节表演奖、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全国电视艺术星光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德艺双馨”奖。荣获中国曲艺60年优秀中青年曲艺家、全军文化艺术工作先进个人、全军金星奖优秀制片人称号,多次荣获央视春晚观众评选一等奖。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