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生
宋东泽
冬至是冬天的大节令。辽宁四季分明,初冬一过,不久便是冬至。辽宁冬季寒冷漫长,几乎近半年不见绿色,人们总盼望春天能早一些到来。
古时有“冬至一阳生”说法,从冬至开始,太阳已到南回归线,并逐渐北移。谚语云“从九往前算,一日长一线”。这也符合中国哲学万物消长的观点,“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日时,阴的因素已到尽头,阳的因素开始一天天累积,冬至虽是寒冬,但春的气息开始萌动。
冬至在汉朝时称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贺冬”,例行放假。旧时辽宁地区又称冬至“消寒节”“天长节”。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安东县志》记载:“冬至日,是为冬节。各机关、学校均放假一日。宴饮为乐,夜祭先祖,亦有不祭者。”《锦州府志》记载:“冬至拜冬,唯长官行之。”
俗语讲“未曾数九先数九”,即从冬至日算起,每过九天算一九,通常讲到“三九”最冷。民间有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充满了对春天诗意的期盼。地域不同,“九九消寒图”的画法也不尽相同。《新民县志》记载:“士宦及商富人家往往检九笔之字汇集九字,组成文言,字画中空,一日填实一笔,至九九字画填完,而九消矣。此名为‘消寒图’”。
《台安县志》也有类似记载:“一阳初生,多检九笔之字九个,初成文理,字画中空,一日填一笔,一九填满一字,九九全行填完,谓之‘消寒图’。”九笔之字,最普通莫过于写“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每字九画,按笔画每天描一笔,描完之后,正好垂柳回黄,意义双关。旧时私塾先生通常先用毛笔写好,再用白纸蒙上,用双钩之法,把这九个字用红笔影写下来,便都是空心字了。学生每日一描,待到九九八十一天后,春天便来了。
消寒图还有另一种画梅花之法,画一枝素梅,日染一瓣,八十一天后,染成红梅。《新民县志》记载:“画梅一株,梅花作九九八十一瓣,瓣亦中空,日填一瓣,法与填字同,亦名‘消寒图’。农家尚不解此。”
农家最简单的画法,是用一张白纸,先画九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上用竹笔帽印九个圆圈,从冬至之日起,每天用墨笔点一个圈。讲究点的还分出晴阴,晴天染圈的下部,阴天染圈的上部。红圈全部染完,便是回黄转绿之时。民间有言:“点尽图中墨黑黑,便知野外草青青。”
受迷信观念影响,辽宁的一些地区有冬至不在娘家过节的旧俗。如《盖平县志》记载:“凡家人娶有少妇未逾三年归宁娘门者,须先日送回夫家,不得在娘门过冬,言犯则主妨乃翁也。虽非比户皆然,而禁忌者居多。不忌之于立冬,而独忌之于冬至,究属何故,无从索解,要亦囿于习俗焉耳。”
新时代,旧的迷信习俗已不存在,但有些风俗却一直保留,比如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旧时,吃饺子又称“蒸冬”。据说这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习俗。《盖平县志》记载:“冬至日,家家多食面饺,名为‘蒸冬’。”除了水饺,民间也有蒸馒头的习俗。《海城县志》记载:“以面粉裹肉蒸馒首食之,俗谓‘蒸冬’。”北京地区还有吃馄饨的习俗,正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