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攻坚再登高——2024辽宁经济观察
本报记者 董翰博 唐佳丽 孙大卫 孔爱群
冬日辽宁,北风长鸣,气寒将雪。寒冷与静谧中,仍能感受到这片沃土振兴的脉动、积蓄的力量。
好消息从黑土地中传来。2024年,辽宁粮食产量达500.06亿斤,继续稳定在500亿斤以上,表明我省粮食主产省的地位持续巩固。这一年,我省再显“首要担当”,让中国碗装更多辽宁粮。
大项目在签约桌上敲定。2024辽宁省文体旅项目京津冀招商推介会上,“辽宁之美”闪耀京城,10个文体旅项目、66.5亿元现场签约。这一年,外界预期持续向好、资源要素涌动集聚,一大批优质项目加速在辽落地,全省抓发展、拼经济的氛围愈发浓厚、果实更加丰硕。
新场景在冰雪间搭建。沈阳融合“冰雪+温泉+洗浴+美食+商贸”等产业,推出第二届冰雪和温泉文化节;大连为游客打造七大沉浸式童话主题旅游场景……当前,各地以冰雪引流量、增“留量”。这一年,从升腾的烟火气、服务业的忙碌劲中,人们感受到辽宁“购物车”的动力依旧澎湃。
回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交织叠加的挑战,全省上下顶住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锚定既定目标奋力攻坚,千方百计增动能、强支撑、蓄后劲,全力以赴把经济持续向好的势头保持住、巩固好。
微观企业的活力,为观察辽宁经济运行提供了一个视角。
就在本月,沉寂3年的金杯品牌官宣“出山”,打响金杯进军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第一枪”,重新唤起大众对曾经“神车”的回忆。
企业复产的消息经由互联网迅速发酵,不少辽宁人在各平台评论区激动地表达对金杯未来再创辉煌的殷切期盼。有网友评论:“金杯是辽沈地区自主品牌汽车的根基,是有着辽沈创新精神和豪情血脉的生产企业,也是我们发展壮大汽车工业的‘星星之火’。”登过巅峰,熬过至暗,人们乐于看到金杯的重新崛起。
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辽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重振雄风、再创佳绩,也同样值得期待。
“稳”的基础更牢
今年以来,有国际环境的风高浪急,有国内发展的风险挑战,辽宁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
但是,压力面前,全省上下一心,奋力拼搏,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聚力“八大攻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经济稳定运行的总基调没有变。
前三季度,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5.4%、5.0%、4.9%。数据虽有所起伏,波动幅度并不大。尤其与全国相比,分别高0.1个百分点、持平、高0.1个百分点。这已是连续7个季度赶上或超过全国水平。如此局面,多年未有。
稳,首先体现在供给端。
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顶住压力、克服不利影响,发展保持稳定,截至10月底,累计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其中,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比上半年缩小0.3个百分点。1月至10月,增加值同比增长3.6%,比前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前10个月,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增加值增速均保持增长,同比分别增长8.5%、2.9%、3.6%。分行业看,在全省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到了80%。
农业生产方面,粮食单产成绩不错。今年汛期,我省局部地区降雨偏多,全省上下以汛为令,积极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影响。12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数据显示,我省粮食产量达500.06亿斤,位居全国第十二;粮食单产为931.88斤/亩,位居全国第四、粮食主产省第二,亩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2.4斤。
稳,还表现在需求端。
各大景点游人如织、各类消费场所红火热闹……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全力以赴扩内需、促消费,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消费预期持续改善,居民消费热情不断走高。1月至10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30.8亿元,同比增长3.9%,累计增速连续19个月高于全国。其中,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新能源汽车等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文化、娱乐、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商品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经历短暂波动后,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重回“高于全国”的轨道。1月至10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其中,中央项目投资增长24.4%。分领域看,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6.6%、3.5%。分产业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9.8%、1.2%。建设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1.2%,其中,亿元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增长15.7%。
从外需看,出口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据海关统计,前10个月,全省货物出口达3088.6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包括航空航天、电子技术产品在内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0.1%。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前三季度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呈现“前高”“中低”曲线波动的话,从最新的指标数据看,一些积极的因素正在积累,“后扬”的趋势正在孕育。
比如,随着“两新”政策持续发力。前10个月,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3%,设备工器具购置同比增长12.2%,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商品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新动能也在加速集聚。前10个月,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0.1%,增速均高于全国。
这些数据,从一个个侧面反映出我省经济增长步伐之稳、发展势头之好。
“进”的步伐更实
“稳”与“进”,一对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词。“稳”是基础、是条件,“进”是目的、是方向。如何稳步前进,实现新的突破?辽宁正用“长”与“短”破题。
深耕产业家底,锻长板扬优势。
年初以来,我省以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为目标,以建设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为抓手,引领企业提质增效,向高而进、向智而行。
5月27日,沈鼓集团的中沙古雷项目合同正式签订,将建设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乙烯装置。这意味着沈鼓乙烯装置用压缩机将正式实现从150万吨向180万吨的跨越,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拥有该产能的压缩机供应商之一。
然而,今年辽宁创造“之最”、“第一”还不止于此。单舱世界最大LNG燃料舱、全球首架水上电动飞机、中国首台精密断层立位CT、世界首台套超大型离心式空气压缩机组……一系列大国重器接连问世,恰是辽宁制造一路“高歌”的重要折射。
向着产业链条中高端迈进,辽宁抓“大”并未放“小”。2024年,全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20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0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今年1月至10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
有了“高个子”,还要有“大智慧”。9月11日,2024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如约而至。多次来赴盛京之约的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罗俊章用“基础设施很好、转型步伐很大”来形容辽宁向“数”转身的态势。
此话非虚。从基础看,辽宁已建成5G基站12.8万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12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40个,居全国前列。从步伐看,全省规上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4.8%、82.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竞争力。相比于现在,辽宁优化产业结构更注重未来。“不能挖到筐里就是菜,要用有效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组有关投资的数据,折射出辽宁锻长板的长远目光。
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十一位。其中,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3%,高于全国7.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八位。船舶制造、航空航天、高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投资均实现大幅增长。“数据表明,辽宁优势产业规模正在持续壮大。”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宋帅官表示。
拓展发展空间,补短板赢主动。
“木桶原理”启示我们,木桶储水多少取决于短板的长度。短板,是薄弱点,也是增长点,昭示着努力方向。
去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抓紧补齐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海洋经济三大短板。今年5月、7月、8月,省委聚焦“短板”分别召开三场全省大会,聚共识、理思路、下任务,为“振兴木桶”扩容。各地区、各领域,不断推出优化服务、出台优惠政策,用“镇兴”促振兴,以“营商”换“赢商”,为海洋经济寻找“蓝海”市场。
前三季度,我省县域固投同比增长7.5%,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我省三地上榜“2024赛迪百强县”,数量居全国第八。前三季度,我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6%,比固投增速高0.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4.1%,8月、9月出口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前三季度,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其中,我省重点船舶制造企业新接订单、手持订单总量居国内第二位;国家级海洋牧场44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数字是变化的切片,向好是成长的趋势。虽然,我省距离将“短板”变“长板”依旧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一片海、万千企、数十县中蕴含着助力发展的巨大潜能、破题拔节的宽广空间。
“新”的动力更强
10月26日,全省科技大会隆重召开,我省再次掀起创新热潮。
辽宁全面振兴,科技创新是“最大变量”,也是“最大增量”。近几年,为了打造科技强省,向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加速迈进,我省大力推动“两城一园”和高能级平台建设。
今年,“两城一园”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沈阳浑南科技城开园,特种金属与高端部件技术创新中心等25个项目入驻;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开城,8家科研机构、35个科研团队及20多家企业陆续“进城”;沈抚科创园启动,15家服务机构入驻园区,43个科创园项目完成签约。
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高效运行。已获批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完成关键核心技术设备研制,辽宁实验室正在释放创新效能。4家辽宁实验室集聚各类科研人员698人,建设研发应用平台10个,实施自主科研项目72项。
在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下,我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频出,一批重大技术产品实现突破:新型隐形战机歼-35A研制成功,铝基复合材料钻杆助力嫦娥六号月背成功采样,全自动纳米探针量测装备实现国产替代,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用曲轴成功应用……
科技攻关,既“瞄准”国之重器,也聚焦企业需求。
大连明珠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主要压光辊生产企业,但生产设备更新后,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一度面临生存危机。针对企业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殿中院士团队与辽宁工业大学合作,开发出新型大型超长铸铁压光辊控制凝固技术,帮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压光辊批量生产,产品技术水平国内一流。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这个关键之“钥”,则是打通成果转化渠道。
我省以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推动重点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双群互动”等方式,积极畅链条、清堵点、补断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增效。
增加成果供给。筛选发布高质量、高成熟度可转化科技成果4016项;搭建中试之桥。布局中试基地、中试平台、验证中心53个,发布中试公共服务事项140余项;完善服务体系。开展小规模、高频次、精准化对接活动360余次,推进成果落地转化3100余项。
今年,围绕22个重点产业集群我省组建了20个重点实验室群,集聚各类平台962家、科技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机构93家,与693家重点企业开展对接合作。
链条畅通,转化加速。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2.7%。一批有价值的新技术、新成果,完成了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实现了科研、开发、应用的“三级跳”。
企业既是成果转化的主体,也是创新主体,但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创新能力不足。我省通过梯度培育、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等手段,不断汇聚创新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规范提升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转化服务功能,在孵企业4000余家。
科技金融解决融资难。举办辽宁省产投融合发展大会、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制造全国赛及地方赛等活动,建立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接通道。新建9家科技支行,联合金融机构推广科技金融产品。辽粤科创发展母基金签约落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创新积分制”,从近万家企业中遴选2487家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再贷款备选企业,1564家企业获贷款65.3亿元。
政策引导降低经营成本。出台《辽宁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的若干措施》。举办“大仪网”升级启动仪式和培训活动,组织265家单位向社会开放共享10680台(套)大型科学仪器。
同时,我省派出1003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开展“一对一”助企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046个,申请知识产权469个,成果转化金额2.7亿元,实现经济效益2.58亿元。
孜孜犁沃土,欣欣草木荣。截至目前,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8.5%,大连融科储能、东软睿驰新晋为辽宁省“独角兽”企业。
发展成绩,来之不易;振兴气象,日新月异。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鲜明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让我们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更明确、招法更有力。只要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辽宁各项工作,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夺取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最后胜利。
责编:闫 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