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板的美学
津子围
童年与现在的距离多远呢?也许就在一念之间,一个念头就回到了童年的某个场景。
对于童年来说,结冰了,冬天就来了。冬天是一夜之间突然降临的,有些让人毫无准备。结冰就是号令,让小伙伴群情激奋,现身于红砖灰瓦房舍后的河套里,封存半年的“单腿驴”“冰爬犁”“冰尜”纷纷登场,在反射耀眼光芒、镜子一般锃亮的冰面上,上演了一场热闹喧嚣的“冰上芭蕾”。
快乐的时间毕竟短暂,下雪之后,冰面就被覆盖了。铁片底儿的“单腿驴”和钢筋、铁线底儿的“冰爬犁”派不上用场了,而雪爬犁多半是家里的运输工具,它粗大笨重且需要牵引,难以让小伙伴玩得酣畅淋漓。
下雪天不冷,可以称之为暖雪,漫天飞雪洋洋洒洒,慢悠悠落在屋顶、树上,山间、地头,一夜之间就给大地盖了一层厚厚的被子,只是雪停之后,寒风凛冽起来,刮起的雪沫子打在人的脸上,像被利器刮削一般。第二天,雪的表面被寒风吹硬实,就可以滑雪了。
12岁的那个雪后清晨,我突发奇想:自己做一副滑雪板。
做滑雪板是受《林海雪原》的启发,无论京剧还是连环画里,都有战斗小分队滑着雪板,风驰电掣进山剿匪的场景,当时我觉得,战斗小分队滑雪的身影简直帅透了,如果自己也有一副滑雪板,那该多荣耀啊。
说干就干,我模仿连环画里的多个图样,拼出了滑雪板的图纸,接着就开始找合适的木料,有柞木、松木和椴木,最后我选了椴木,主要是觉得椴木柔软一些。歪打正着,多年以后我看过有关资料,椴木的柔韧性的确适合做滑雪板。
木匠爷爷的锯子、刨子、凿子我都用上了,小半天的工夫就制作出两根白净、光滑的滑雪板。我充满成就感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接下来的考验就来了,做滑雪板的难度在于滑板前面的弯头,还有固定鞋的把儿。那时我还不知道被称为雪耙的固定器,更别说专业的滑雪鞋了。滑雪板的弯头是用火烤出来的,一边烤火一边用撬杠弯滑板头,饱含水分的树干烤得吱吱冒白沫儿,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弯出一些弧度,而我也筋疲力尽了,闭上眼睛满是炉火的块状图案。制作固定鞋的把儿也颇费周折,先是在滑雪板中间的两侧钻上眼儿,用来绑鞋子,后来试了试,发现绳子凸出滑雪板底,估计很快就会磨断。由于雪板狭窄,在两侧加侧帮就放不下鞋。无奈,我只好按鞋子的长度,前后加了两个小木格,用来绑鞋子,这样绑鞋子很不方便,也是无奈的选择。加小木格也不容易,开始我想用榫卯结构,怕影响雪板的结实度,又改成了钉子。当然,钉子头儿是锤扁的,钉小木格时还用凿子敲了钉子头,这样,钉子头就不影响滑雪板的光滑了。滑雪板做好之后,开始绑鞋,绕来缠去,总算把棉胶鞋给绑上了。
冬天的那个黄昏,我在铁皮炉火前做滑雪板。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同样经历的人,多年后我查找资料,知道1928年,奥地利人发明了钢边滑雪板。1929年,坎大哈固定器被发明出来。后来,三层夹层滑雪板、纤维素塑料底座滑雪板、铝制滑雪板、聚乙烯底座滑雪板、玻璃纤维滑雪板以及高强度材料如凯夫拉尔、碳纤维和陶瓷纤维等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滑雪板的性能和美感。1868年,一位名叫Norheim的挪威人创造了具有弧形结构、中心窄、尾端较宽的现代滑雪板。我做的滑雪板不知道有多简单、多原始。不仅如此,我做的滑雪板甚至比不上4500年前瑞典的滑雪板,公元前6000年、乌拉尔山区Visimka考古遗址泥潭沼泽中发现的滑雪板也比我做得漂亮。查资料时,唯一令我自豪的是,滑雪板的最早记录在中国,早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就已经有了滑雪的洞穴石刻艺术。
我测试滑雪板的地点在房后的山坡上,那里有一个大缓坡,沿坡而下一条石子路,不过那个石子路已经变成雪路了。从坡顶开始,我脚踏滑雪板,顺路飞驰而下,雪沫扬在耳边,我腾空而起,不自觉间融入湛蓝的天空之中……突然,我从梦中醒来,爬到窗前,透过挂满霜花的玻璃向外张望,天还没亮。那一夜,我时睡时醒,也许是心情激动,后半夜干脆失眠了。既然失眠了,我就开始盘算起滑雪装备,一件一件记着,生怕落了哪一件。终于,窗户出现灰蓝色,我期盼的天亮马上来临了。
太阳穿过东山山顶的树林,我开始穿戴滑雪装备。太阳映在雪地上,晃得人睁不开眼睛,不过那个场面是我经年难忘的,眼前广袤的山川都被白雪抚平、遮盖了,色彩单一,视野开阔,气势恢宏。我按预想计划装备起来,忙活好一会儿才穿戴整齐,这时,发现手套忘在了家里。显然,回家取手套重新来一遍不大可能,越是精心准备越出错,当时,我真想扇自己一巴掌。
咬牙坚持吧,我哈气、搓手,手热后,撑着滑雪杆顺山坡滑下。刚开始,滑雪板很不听话,别别扭扭,里倒歪斜,到了陡坡阶段,竟猝不及防地突然启动了。我有些惊慌,紧张地俯下身子,岔开双腿尝试着控制滑雪板,可是滑雪板成了脱缰的野马,不听话地飞驰而下。
滑出十几米后,滑雪板自己改变了方向,向山涧的沟塘冲去,瞬间,我觉得自己腾空而起,真的飞到了梦中的蓝色天空中。之后就是溅起的雪花,我晕厥了,进入一个五彩斑斓的美妙世界。不久,大人开始陆续上班,及时发现了掉落在沟塘里的我,那个沟塘七八米深,我摔到雪窝里竟然没伤筋骨——大雪救了我。
那算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不过滑雪板并没有丢弃,后来被父亲安装到雪橇上,在雪橇上它十分平稳,顺滑而轻快。
其实,过往的经历是行走在空间美术馆里,关键是看你在哪里停留,目光锁定在哪里。我想,当年制作的滑雪板肯定拿不到台面上,不过,它却是我美好的记忆。去年,我去沈阳周边的滑雪场考察“十五冬”场地,突然想起童年制作滑雪板的经历。我对滑雪场的工作人员说,我现在的年龄还可以滑雪吗?他打量我一番,说当然可以。我说,我想自己做一个滑雪板。工作人员用疑惑而复杂的眼神看着我。我尴尬地笑了,心想:如果再做滑雪板,不知会比当年那个美多少倍呢!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