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口的那片芦苇荡
李 玲
冬日里,我和几个文友来到位于中国最北海岸线建设中的辽河口国家公园采风,一切都仿佛陷入了沉睡,却又在沉睡中孕育着生机。
红海滩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有些暗淡,那曾经鲜艳如烈火的红色,被一层淡淡的霜雪所覆盖。嫣红的碱蓬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它们相互依偎,像是久经风霜的老友。每一株碱蓬草的颜色不再那么鲜亮,而是带上了些许深沉的暗红,仿佛是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细细看去,草尖上还挂着晶莹的冰珠,在阳光的折射下,透出微弱而迷人的光芒。它们像是在诉说着旧日的热烈与如今的坚守,坚守着这片土地,等待着春天的唤醒。
芦苇荡在冬日里,则展现出另一番风情。这里是鸟儿的乐园,也是风的舞台。高挑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仿佛是它们在低声吟唱着冬日的歌谣。芦苇的秆纤细却坚韧,像是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战士,依旧傲然挺立。那些毛茸茸的芦花像是被冬日施了魔法,凝结成了晶莹的霜花,每一朵芦花都像是一个小巧的绒球,洁白而轻盈。微风拂过,芦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如同梦幻般的雪花,为这片芦苇荡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阳光努力地穿透层层叠叠的芦苇荡,洒下斑驳的光影,有的明亮如金,有的黯淡如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卷。置身其中,仿佛能感受到芦苇们的窃窃私语,它们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许多艺术家从芦苇荡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富有诗意和表现力的绘画、摄影作品。在文学创作中,芦苇荡常常成为诗人和作家笔下充满象征意义的元素。而且,以芦苇荡为背景的文化活动日益增多,如芦苇文化节,展示非遗项目苇编、芦苇画等,吸引着各方人士参与,传承和弘扬着当地的特色文化。同时,芦苇荡的旅游开发也做得风生水起,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走进芦苇荡,芦花落在肩头,亲吻了思念。这片静谧的世界里,心也随之飘荡向遥远。我轻轻抚摸着一根芦苇,心中涌起一阵感慨:“曾经的热闹都去哪儿了?就像我的生活,好像突然就只剩下了寂寞。”
这时,一群丹顶鹤翩翩而来。它们优雅的身姿在天空中划过美丽的弧线,洁白的羽毛与冬日的雪景相互映衬。丹顶鹤的叫声清脆而响亮,打破了这冬日的宁静。它们在红海滩和芦苇荡之间盘旋,像是这片土地的守护神。
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飞鸟,它们成群结队地在天空中穿梭,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灵动。
“看,那丹顶鹤真美!”一文友忍不住感叹。
“是啊,这里的冬天虽然寒冷,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充满历史文化底蕴,让人沉醉。”同伴回应道。
“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无论季节如何变换,都有它让人惊叹的一面。”
我们的交谈声在风中渐渐消散,唯有这片芦苇荡依旧默默守望着岁月的流转。
一个小姑娘拉着母亲的手站在芦苇荡边,她的眼睛里满是惊喜和赞叹。“妈妈,丹顶鹤为什么会来这里呀?”小姑娘好奇地问道。母亲微笑着回答:“宝贝,因为这里是它们的家呀,即使是冬天,它们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家园。”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把目光投向了红海滩和芦苇荡:“妈妈,这里的冬天虽然很冷,但是也很漂亮呢。”
冬日的田野一片寂静,大地被白雪覆盖,偶尔能看到几处田埂的轮廓。曾经的繁茂已被冬雪藏匿,但在这片静谧之下,土壤中正蕴藏着春天的希望。
站在田野的尽头,感受着冬天的气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满足。
在辽河口国家公园,红海滩、芦苇荡、田野、丹顶鹤和飞鸟,共同谱写出一首冬日的恋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卷,温暖了这寒冷的冬日。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