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跨年
王陶然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刻,放下过去,欣欣然走进崭新的未来。古人的元旦虽然在时间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春节,但跨年的意味是相同的。《说文解字》有云:“元, 始也。”“旦,明也。”连在一起,便是最开始的第一缕光明,与新年伊始每个人心里的盼望不谋而合。
在我国历史上,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中。“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颛顼帝把每年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定为元旦,后来尧舜时期,把祭祀天地和先帝的那一天称为“元旦”。在汉朝之前,元旦的时间常跟随朝代更替而变化。夏朝元旦是正月初一,商朝是十二月初一,周朝是十一月初一,而秦朝是十月初。直到汉朝,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年。
古人怎么“跨年”呢?
汉朝时每到元旦前的腊日,由官方牵头,举办大傩戏,以求驱除疫病。据《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汉时元旦的傩戏有上百名身着皂服的少年们,手持大鼗,场面盛大。汉宫还会举行大型的朝会活动,即“正旦大会”,以贺新年。有奏乐和百戏等文艺表演,其乐融融,蔚为壮观。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卢照邻在《元日述怀》中如此描绘。唐朝人注重元日的家庭聚会,讲究按长幼尊卑饮用屠苏酒,“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一桌团圆饭上,既要有美酒,还要有甜食。唐代的“胶牙饧”也是人们的心头好,大诗人白居易也对它爱之深切,在《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中有言:“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
唐朝人和我们今天一样,也会在元日这天走亲访友,以庆贺新年的到来。街坊邻里逐次举办家宴,一同欢庆节日。
北宋时期,皇帝下诏官员们放假七天,以此来庆祝新年。宋朝皇城还会举办大型的宴会,官员们都要来向皇上祝贺,人们将其称为“排正仗”,其间鼓乐齐鸣,歌舞升平。许多繁华街道上都结彩棚,摆放帽子、首饰、衣着、玩具之类的商品,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热闹非凡。
明朝时期,人们在元日里会送贺卡,在笺纸制作的精美卡片上写下真挚的祝福,夹杂着梅花,充满浪漫的仪式感。
清朝跨年隆重热烈,不仅载歌载舞,还有语言类的滑稽节目和各式各样的杂技表演,不次于现在的“跨年演唱会”。元旦一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早起打扮,穿上新衣,祈福纳祥。华灯初上把酒言欢,喝到酣畅淋漓,不知不觉中一起跨进新年里。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