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经典?这是我们永恒的课题”
《辽望经典》策划报道走进鲁美和沈音,师生在座谈中表达心声——
“何以经典?这是我们永恒的课题”
在沈阳音乐学院座谈会上,《辽望经典》主创人员与青年学子就如何传承鲁艺精神、创作时代精品展开研讨。 王博丰 摄
鲁美师生与《辽望经典》报道组成员热烈交流,共话辽宁文艺繁荣新图景。 张哮源 摄
本报记者 杨 竞 吴丹 刘海搏 谭 硕
核心提示
深掘经典,开创新篇。继第一阶段走进省内4所高校,与学子共品文艺经典中的醇厚“辽”味后,2024年12月25日、27日,辽宁日报《辽望经典》策划报道组以“‘艺启辽’经典——弘扬鲁艺传统 创作时代精品”为主题,走进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与艺术工作者、高校师生一起展开座谈。重返经典之源头,在重温与致敬的同时进行更有益、更开阔的艺术思考,是此行的宗旨所在。
回望历史
鲁艺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艺启辽’经典”座谈会的彩色海报张贴在鲁迅美术学院综合楼的宣传板上,分外醒目。闻讯而来的学生很快就将人文学院516会议室挤得满满登登。他们将热切的目光投向本报记者随身带去的《辽望经典》报道,争相传阅。
2024年12月25日晚,走进鲁美的座谈会就在这火热的氛围中开场。“《辽望经典》策划不仅是对我省经典文艺作品的一次回望,更是以严谨态度对经典作品的学术性、史料性价值的一次深度发掘。举办这次座谈会,对学院的专业发展、学生的思政教育而言都大有助益。”鲁美人文学院院长李林表示。
在辽宁日报推出的16个整版《辽望经典》报道中,有5个美术、雕塑类经典作品出自鲁美师生之手。听着报道组成员热情的介绍,看着报纸上滚烫的文字,满满的自豪感写在在座鲁美人的脸上。“我们是鲁艺的传人,延安文艺火种依然在这里传递……”学生们的发言中洋溢着自信和骄傲。
在风雨洗礼中,“鲁艺精神”始终得以传承。如今各自绽放的鲁美、沈音、辽宁人艺等,始终致力于弘扬鲁艺传统,创作艺术精品,打造文化经典。这一点,在《辽望经典》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鲁美前辈们如何秉持‘鲁艺精神’打造出这些经典?”“经典可抵岁月流转的强大力量,到底来自何处?”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报道组与师生们的交流坦诚而热烈。
“采访中通过一次次对话,我感受到鲁美艺术家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为人民创作的热情。全景画《攻克锦州》的作者们以融入生命体验的笔触,将战斗瞬间定格下来,让历史触手可及。他们回忆创作过程的讲述就像一帧帧画面,让我得以清晰地‘看到’经典诞生的轨迹,更真切地感受到经典的温度。”本报记者谭硕说。
如何使致敬经典的新闻报道更具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兼具可读性和故事性,是报道组在策划之初就考虑的问题。“在采写《八女投江》《赤壁之战》两部作品的过程中,我始终怀着敬畏之心。2004年《赤壁之战》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我曾做过一篇报道,之后也有很多人写过《赤壁之战》。20年后再次聚焦这个作品,怎么能写出与别人、与自己不一样的文章呢?答案就是从细节着手,因为细节最能打动人。”本报记者杨竞为大家分享了在采访中以求证求解的审慎态度,去挖掘经典作品中鲜为人知的创作细节的体会。
“经典的筑就,都是有迹可循的。”本报记者吴丹在交流中着重强调了经典背后所蕴藏的艺术家们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沈阳中山广场群雕创作中不惜一遍遍推倒重塑的勇气、歌剧《苍原》剧本写作中编剧九易其稿的执着等细节,一遍遍告诉我们:只有以坚韧之力,将丰厚的历史和生活提纯为出彩的艺术,才能磨砺出时代精品。”
记者的心得分享与在座师生产生了共鸣,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不断响起。鲁美人文学院教授王红专门从外地赶回来参加此次活动。“《辽望经典》报道组以真诚之笔,在深耕细作中带领读者重温经典。作为鲁美人,我们深受启发。”王红说。
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冯超表示,报道组成员分享了《辽望经典》的采写经验,从选题立意到叙事表达都彰显出对塑造经典的深刻思考,“从中我更加体会到传承‘鲁艺精神’、为经典立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记者们关于口述艺术史采访的经验,为我们艺术史料整理与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教师郑金玲对此也深有感悟:“《辽望经典》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丰沛的情感,尤其是身为辽宁人的自豪与自信。艺术研究与写作同样需要注入情感和温度,不应仅限于冰冷的分析与批评,而应融入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唯有如此,方能成就经典之作,触动更多人的心弦。”
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在热烈气氛中度过,尤其是学生们与报道组成员的互动十分积极。“传承鲁艺精神需要用行动践行。”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辛秀林说,此次通过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更加敬畏前辈艺术家,也更加意识到自己身上所扛责任之重。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翁鑫说:“《辽望经典》让我们深刻感知到经典作品跨越时空的魅力,将‘艺术为人民’的理念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续写辉煌,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使命。”
重返经典源头
为当下也为未来
在《辽望经典》回眸的文艺经典中,来自鲁美和沈音艺术家们的佳作占据重头,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走进鲁美和沈音的座谈交流活动就有了“重返经典源头”的意义。追根溯源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回望和纪念,更多是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推出更多的经典绽放时代华彩。因此,探讨这些经典诞生与所处时代背景的关联、挖掘经典创作提供的经验与规律跟当下新的艺术生产之间的关联等,就成为座谈内容的重中之重。
“经典是不可以快进欣赏的,需要细细地一帧帧品读。这世界上大多数光芒需要沉淀后才能看到,经典就具有这样的光芒。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年龄恰好是一个比较适合重读经典的阶段。因此,辽宁日报《辽望经典》策划非常有意义,走进高校的座谈交流活动也正契合美育的目的,丰富了思政课内容。报道组的采访留下了很多珍贵鲜活的一手史料,为我们进一步做中国音乐史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进而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12月27日,《辽望经典》策划报道走进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任董蓉如是说。
座谈会现场,《辽望经典》主创人员、沈音音乐学系师生代表围绕“如何创作出有生命力的经典艺术作品”“新时代如何传承‘鲁艺精神’”等话题进行交流。交流现场,本报记者杨竞把谷建芬“我的创作方向,一直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和张藜“扎在泥土里的大实话,表达的是百姓的心声”两句话送给青年学子。
“《红星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艺术家们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就遵循了‘让群众听得懂’的原则。他们时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对生活有感性、细腻的认知。而且,经典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艺术家经过日积月累的储备,具备了深厚的功力后,才创作出来的。希望正处于人生积累阶段的你们,能够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今后也能创作出新的‘经典’。”本报记者刘海搏通过讲述艺术家们的成功故事,鼓励同学们。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熟悉的旋律影响并鼓舞了几代人。现场,谭硕介绍了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的采写经历。她说:“自己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作品中所蕴藏的蓬勃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之中,有时代,有生活,更有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一代代人的传唱中,经典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沈音音乐学系教授于佳鑫认为,作为民族情感和民族历史的精神刻度,经典文艺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辽宁日报《辽望经典》策划报道组与师生共同探讨经典作品的内涵与价值,让师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既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为师生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最重要的是在于它们有能打动人心的地方。”音乐学系教师田蕊说。
《辽望经典》策划选取了音乐、美术、雕塑、戏剧4个门类的精品力作,对于教师李虎来说,这些作品虽然题材不同,但有一个共通性,就是都与鲁艺相关,“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人民性’这个特质,‘鲁艺精神’是一个动态的精神谱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但‘人民性’的基调永远不变。”
座谈会现场,沈音学子们感触颇深,就“什么样的作品能成为经典”“如何在创作中传递情感”等问题发问。“座谈会对经典音乐作品的深入剖析,让我领略到音乐跨越时空的魅力。报纸上令人动容的文字,记者引人思考的发言,师生间精彩的交流,都让我深刻感受到经典创作者的热血与情怀,体悟到经典永流传的丰富意义。”音乐学系2022级艺术史论专业学生梁爽说。
“文艺从人民群众中走来,在时代中具象,于作品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量。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都是一个不断积累、实践、创新的过程。我们要在回望经典的过程中汲取力量,锻造自身的创作能力,为辽宁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青春力量。”音乐学系2024级研究生李欣格表示。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