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展现逐梦苍穹的中国力量
广播剧《问天》的部分主创和该剧宣发代言人“问小天”(左下)。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吴 丹
核心提示
叩问苍穹,上下求索。航天航空题材犹如一片浩瀚的星空,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灵感。《问天》无疑是这片星河中备受瞩目的一颗。作为首部反映中国航天员选拔特训的广播剧,该剧以独特的选题视角、张力十足的人物塑造、富有画面感的声音呈现和深沉饱满的情感细节,刻画了中国“第一天团”的英雄群像。该作品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而这也是《问天》主创沈阳广播电视台原创基地第四次捧得该奖项,展现了我省广播剧精品创作持续繁荣的发展势头。近日,记者对《问天》主创进行了采访。
从攀爬“58级”到内心旁白
让听者“声”临其境
“曙光,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曙光明白!”伴随着缥缈空灵的音乐,航天员谢国胜的独白响彻在太空中——“蔚蓝色的家园就在脚下,正在升起的太阳为地球镶嵌了一道光环,这壮丽,无与伦比!”《问天》就在这澎湃着热血与激情的氛围中燃情开场。
由沈阳广播电视台联合湖北广播电视台、襄阳广播电视台制作的3集广播剧《问天》,以聂海胜、赵传东等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员群体为原型,整合了第一代航天员的典型事例,于成功与失败之间,于挫折与坚韧之间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中国航天员形象,也勾勒出航天员幕后团队无私奉献的英雄群像,彰显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
《问天》的“58级台阶”有多高,魔鬼训练有多难,荣光的背后有多少艰辛,这一切的答案都可以在这部剧里找寻。《问天》中提到的首批航天员训练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心理训练等八大类58个项目,这58项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就是中国航天员问天的“58级台阶”。如何把科学性极强的选拔训练,通过生动鲜活的情节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展现出来,是创作剧本时最大的难点。编剧李多娇坦言,拿到这个题材,其实心情非常忐忑,因为以前通过报纸、电视新闻所了解的相关内容较少,不足以支撑起一部剧的创作。“为了写这部戏,我看了100多万字的资料。一部分是航天员大队提供的,一部分是自己查找的,甚至还有从老旧书摊上淘来的。太晦涩和深奥的东西不适合在剧里呈现,我从中选取了听众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紧接着,她从沈阳出发踏上采风征途,到襄阳、武汉、北京等地,探访“英雄航天员”聂海胜老家的亲友,深入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科工企业等,详细了解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成长、生活、学习、训练的情况。第二集里,谢国胜参加北极极寒训练巧用伞布条抡雪球打兔子的有趣情节,就出自采风时聂海胜家人讲述的真实故事,聂海胜小时候家境不好,为了凑学费经常进山打兔子。他姐姐和弟弟的讲述,使我对聂海胜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样加工出来的情节才更真实动人。”李多娇说。如果说采集来的素材是点点微光,那么最终呈现的内容就是有细节、有温度、有张力的璀璨星河。
《问天》刻画的是“中国第一天团”的英雄群像,但并没有将其脸谱化,而是赋予他们各自鲜明的性格特色。出身农民家庭、质朴坚毅、圆满完成三次飞天任务的襄阳籍航天员谢国胜,军人家庭长大、个性要强、多次入选飞行乘组却一直未能飞天的沈阳籍航天员岳明,以及甘为人梯的幕后团队、接续传承航空梦想的“航二代”等人物,每个主要角色都塑造得立体而丰满。
李多娇介绍,剧中,岳明数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但仍初心不改,一直努力保持最佳状态迎接祖国挑选,他代表的正是典型的载人航天精神,“他的心理、情感、情绪也是存在变化的,这个人物形象是整合了赵传东等多位未能飞天的航天员的形象创作出来的。”李多娇说。
从屈原天问到当代“问天”
让执着“声”入人心
中国人从来不缺少仰望星空的勇气和浪漫,2000多年前,屈原用《天问》叩问苍穹,向宇宙求问真理之道:“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在这部广播剧中,数次出现《天问》的经典诗句,以此为一条隐藏的线,引领听众感悟先人对天际宇宙探索的执着。从“天问”到“问天”,蕴含着对先人的回应,更饱含着对后人的激励,对不可磨灭的航天强国梦的追寻。
广播剧重在以“声”取胜、以情动人,近年来业内普遍的共识是,在声音艺术的基础上创新运用影视化手法,实现更强的可视性。沈阳广播电视台原创基地总导演宋晓说,《问天》是其团队持续探索增强广播剧的画面感、可视性的又一成功实践。他们借用“通感移觉”手法,对人物台词、环境声场、音动效果以及原创音乐等元素进行大胆设计,使广播剧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样态,可听性非常强。
“有在影院看大片的感受,音效特别震撼!”“用声音为我们铺陈开星辰大海的壮丽画面,激发出了从古至今萦绕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问天情怀!”听众们纷纷留言。
该剧短短3集的完美效果是一点点“抠”出来的。宋晓说:“拿到剧本之后,我就开始琢磨每个细节怎么呈现,怎么进行艺术处理。转椅转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声?是个什么声?是嗡嗡嗡,还是刷刷刷?比如“高空跳伞”那一段,从机舱内(全景摇镜头)、剧中人(特写)、机舱门打开(中近景拉镜头)、跳伞(中景)、下坠(近景跟镜头)直至降落伞打开(近景跟镜头转仰角)、双脚落地(特写),一系列镜头一气呵成,顺畅自然,声音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变化,有强弱有远近,或叠加或放大,让听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无限延展的遐想。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齐昕欣、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庞磊同为中国话剧“金狮奖”获得者,为这部剧奉献了教科书级的表演,将坚韧不拔的军人特质、深沉真诚的兄弟情深刻画得细致入微。挖雪洞时“打寒战”的劲儿,开玩笑时发出的颤音,都展示出冰天雪地的刺骨寒冷和航天员训练的艰苦。“两位实力派演员第一回合作,相互就像较着劲儿,我在录音间外面听着都很享受。我告诉工作人员不要打断他们,因为这种即兴的发挥演出了激情,很宝贵。岳明动情诉说的桥段,听得我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回忆起录制现场的情形,宋晓仍难掩激动。齐昕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塑造好岳明这一角色,他在录制前就做了很多功课,细致到为岳明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小传,“他出生在什么家庭、学习如何、做饭好不好吃、与妻子怎样对话,想像圆满了以后,再去演这个人物就水到渠成,不是去刻意设计声音,而是一种自然情绪的流露。”
广播剧《问天》自全网推送以来,登上央广“云听”“长江云新闻”APP、“云盛京” APP以及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等网络平台,并3次登上“学习强国”APP 广播剧频道推荐页,累计点击量突破1亿,掀起关注热潮,并以思政课、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走进全国数十家学校、图书馆进行宣讲,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剧中传递的教育观、价值观以及岳明这一人物的成长故事,引发了情感共鸣。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对广播剧《问天》的后期制作给出这样的评价:该剧充分运用广播剧天马行空、绚丽多彩又声情并茂的声音手段,把中国航天员巡游太空时的波澜壮阔、艰苦训练时的坚韧不拔、亲情脉脉时的儿女情长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领略难得的视听享受。
时代呼唤精品。近年来,通过全省优秀广播剧大赛及黄金时段展播、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专项资金扶持等有力措施,我省广播剧精品创作生产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在历届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评比中,辽宁共有12部广播剧作品获奖,锻炼出以沈阳原创基地为代表的策划、导演、编剧、演播、制作等全流程阵容齐整、适应新时代传播需求的专业队伍。“从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优秀作品评比以来我省广播剧更是连续上榜,届届有精品。这也激励我们继续创新突破,持续发力。”宋晓说。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