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杨大越
核心提示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并对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明确要求。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更好转化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增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根基、蓄势赋能。
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世界前沿技术为引领,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使供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牵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解决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建设具有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实现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金融安全,为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加快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激发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互动基础上的聚合效应。要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把握产业变革主动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要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综合改革,统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局性的保障机制,完善科学、动态、长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健全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和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要努力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营造有利于调动人才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创新环境和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要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统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锚定科技创新基点,牢牢抓住产业创新这个机遇。产业创新要跑好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融合接力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支持传统产业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满足新需求。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持续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做好前瞻性部署,厚植发展优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运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多措并举让“老树发新芽、开新花”,增强传统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新能级,推进创新端与应用端有效对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实现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产业升级新路径,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防止脱实向虚,牢牢守住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是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体现。要增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实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产业前沿技术需求,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从总体规划、基础支撑、龙头带动、品牌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质量全面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不断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征信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提高针对优质企业的贷款投放比例,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止资金脱实向虚。细化法律服务,梳理法律需求、创新法律服务方式,增强法律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便利性和实效性,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抓二者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要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摆脱路径依赖,创造更高效的劳动工具,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劳动成果,快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催生一批以新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标志的新产业、新模式。打牢产业创新的地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更加紧密贯通,改变产业工艺流程、技术水平、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加强研发、生产、品牌三位一体互动机制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技术攻关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企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组织效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企业大胆闯、放手拼。
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应用场景丰富的突出优势。围绕产业创新的核心需求,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更多地参与汇集、破解产业共性技术问题,推动科技资源向更有利于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领域和方向配置,提升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产业创新反哺科技创新机制,推动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向基础研究集聚,持续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快补齐创新链前端的短板,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缩小国内外技术差距,打通产业链断点、堵点、卡点,形成应用研究推动基础研究的新机制。要准确把握科技前沿动向和未来产业发展态势,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使二者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新征程上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 两会新华社快讯: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 习近平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
- 两会特稿|共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
- 看图学习丨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 总书记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殷切希望
- 主播说联播丨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习言道|全国两会,习近平再提两链
- 中国信心·强大韧性
-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 “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
- 时政新闻眼丨参加政协联组会,习近平为何聚焦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 热解读·见微|细算“玉米账”与点赞DeepSeek背后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