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全国人大代表王秀英讲述科学治沙——昔日沙窝子 今朝变成“吨粮田”

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全国人大代表王秀英入场。 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黄岩
3月11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聚光灯下,在辽全国人大代表、阜新市彰武县农经总站高级农艺师王秀英走上“代表通道”。在她真挚的讲述中,一段艰苦的治沙奋斗历程徐徐展开,彰武县从“无风三尺土、有风日打灯”到沙地增绿、产业增收的蝶变故事,呈现在中外记者面前。
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县是新中国科学治沙的开启地。昔日“沙窝子”变成今天的绿色家园,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面对“如何防沙治沙、促进绿色发展”的提问,在沙化治理和农技推广上干了30年的王秀英用亲身经历作答:“我六七岁就跟着父母和哥哥上山栽树,风沙打到脸上生疼,刮进嘴里没法吃饭,大风卷着沙子一个多小时就能刮到沈阳。”王秀英语气变得坚定有力:“一代代治沙人坚守付出,硬是在‘八百里瀚海’探索出灌木综合治沙法,为荒漠化治理贡献了‘彰武方案’。”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王秀英说出一组超“治愈”的数字:“目前彰武县风速从上世纪50年代的每秒3.4米降到每秒1.9米,三北防护林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公里。”数字背后,凝结着治沙智慧:“综合施策——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数字背后,彰显着治沙精神:“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守护了辽宁乃至京津冀的生态安全。”
“治沙”的目标,是让百姓致富。“彰武沙地多,适合种植花生、地瓜,但连年种植又会加快土地沙漠化进程。一开始,乡亲们不相信沙地能种玉米、豆子,担心风沙太大,出苗难,保苗更难,收成没有保障。”王秀英说,在这场与沙地的较量中,她走遍了彰武北部沙化严重的乡镇,带领团队依托“耕地轮作”“光伏治沙”等项目,运用多种技术,用实实在在的产量给乡亲们吃下“定心丸”。王秀英难掩激动之情,提高了音量:“我们团队承担的全国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示范区,在沙地上连续两年种出了玉米‘吨粮田’,祖祖辈辈期盼的‘沙地变良田’的梦想,逐渐照进了现实。”
2023年,党中央提出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同年王秀英光荣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提出了‘关于开展光伏治沙生态修复治理试点’的建议,被相关部委采纳。我和众多建设者共同谋划了省级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示范带,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柳河沿河沙地综合治理两个示范区。”王秀英眼中闪烁着光芒,“现在的彰武,留住了水,含住了沙,保住了田!”
去年秋天,村民们的丰收锣鼓在“吨粮田”里响起,王秀英也身在其中。“看着乡亲们的笑脸,我真切感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收获。”王秀英说。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 两会新华社快讯: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 习近平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
- 两会特稿|共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
- 看图学习丨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 总书记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殷切希望
- 主播说联播丨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习言道|全国两会,习近平再提两链
- 中国信心·强大韧性
-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 “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
- 时政新闻眼丨参加政协联组会,习近平为何聚焦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 热解读·见微|细算“玉米账”与点赞DeepSeek背后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