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步摇工艺体现东西文化交融
原标题:“三燕”时期的金饰品内涵丰富——
金步摇工艺体现东西文化交融
金步摇 图为花树状金步摇,朝阳田草沟墓地出土,与北票房身村墓地出土文物相同。 考古证实,这种金饰由中亚、西亚沿草原丝绸之路东传,汉代时传入中国,最先被生活在辽西的慕容鲜卑吸收,然后向南传入中原,向东传入东亚地区,与当地文化结合形成更丰富的金饰。
额饰(两河流域出土)
金步摇冠(朝阳出土)
金冠(韩国出土)
金步摇冠(冯素弗墓出土)
金丝扭环耳饰(铁岭出土)
1998年,第二次发掘冯素弗墓情形。(辽博供图)
本报记者 吴 限
提 要
一九六五年,朝阳北票发现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大量金饰。其中有作为慕容鲜卑重要文化特征的金步摇冠饰。这些金饰突出反映了三世纪至五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考古证实,金饰品从中亚、西亚沿草原丝绸之路东传,最先被慕容鲜卑吸收,制作出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金步摇。然后再传入中原和东亚地区,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饰品,直至今日。
吸收:制作独具特色的金步摇
1965年,朝阳市北票西官营子公社姜家山发现一座千年古墓,出土了470余件文物,经专家考证,墓主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宰相冯素弗。其中,金器种类丰富、数量多,以首饰、服饰件、马具为主。最引人关注的是一件金步摇冠饰,通高26厘米,由顶花和笼冠的梁架组成,十分精美。
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馆员马卉告诉记者,步摇是古人笼在冠上的装饰品。《晋书》和《十六国春秋》记载:“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综合来看,北方的“步摇冠”很可能是青少年人群惯用和喜爱的冠戴。
“步摇”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其形态在后世的画作中常见。湖南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上绘有一名贵妇,头上插有缀满玉珠的步摇,这是南方的步摇头饰。这种步摇,在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中也有表现。
“步摇历来被认为是慕容鲜卑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目前为止,国内多地发现步摇,以朝阳慕容鲜卑墓葬中出土的步摇最为集中,共16件。”马卉告诉记者,慕容鲜卑喜爱佩戴金器,金步摇是慕容鲜卑特有的一种冠饰。与中原地区妇女使用的“垂珠步摇”相比,其在花树状枝干上缠绕桃形金叶形成,只有步摇叶片而无垂珠,金叶片随身形摇动而作响,富有特点,被称为“摇叶步摇”。1957年,北票章吉营乡房身村鲜卑墓中出土的两件花树状金步摇,是慕容鲜卑步摇饰品的代表。这对金步摇,形制基本相似,由基座、花枝和摇叶三部分构成,仿佛一树金色花正在绽放。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学家冯永谦告诉记者:“研究认为,慕容的名称就是步摇的音译,足见‘三燕’时期游牧民族对步摇的喜爱。”
除了步摇、步摇冠之外,慕容鲜卑还有一些器物也以摇叶为饰。冯素弗墓出土的压印佛像纹步摇金珰,一面缀满摇叶,另一面有一佛二菩萨的形象,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佛像资料。而其穿缀摇叶的工艺更是精致考究,每排穿缀摇叶7枚至9枚,现存75枚。
除此之外,慕容鲜卑墓中还出土了许多金耳饰,造型复杂,上面也有摇叶,与步摇头饰相互呼应,融为一体。这类饰品在锦州义县保安寺墓和北票喇嘛洞墓以及铁岭地区都有出土。
公元2世纪中叶,慕容鲜卑完成了对北方草原各游牧民族的统一,然后作为新的领导力量进取中原,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政权。成为北方地区的霸主后,慕容鲜卑与中原、中亚和东亚地区、各民族文化广泛交流、融合,此时的辽西已经是草原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
“考古发现表明,朝阳王坟山墓葬、田草沟墓葬,北票前燕时期墓葬、喇嘛洞鲜卑贵族墓等遗址,出土了大量金饰品,有金牌饰、泡、指环、金耳环、钏、金钗等。墓葬中还出土青瓷陶罐、碗和釉陶羊尊等南方制造的器物。可见,不仅是中原文化,遥远的南方也直接或间接地与鲜卑人有往来联系。”马卉表示,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全面学习汉制,其制造的金饰品,包含中原文化元素,甚至把中原地区的封建等级制度融入其中。冯素弗墓出土的金冠饰上有蝉形饰,这是汉代以来中原政权等级制度的标志,只有高官才能使用。冯素弗墓出土的另一件金饰上,还出现带火焰背光的坐佛,两侧有持物供养人像,是这一地区最早的佛教形象,应该来自中原地区。
“慕容建立的诸燕政权灭亡之后,步摇冠在北方还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冯永谦说。
融合: 分成两种文化形式
目前学界形成共识,冯素弗墓中出土的黄金摇叶装饰起源于中亚、西亚,约在汉代东传,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历经数个世纪的辗转传播,最先被慕容鲜卑吸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慕容步摇文化。
“考古证实,金属摇叶装饰传到中国后,在我国的北方草原最先流行。如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发现的春秋晚期的马面饰,上面就有摇叶元素。这种摇叶装饰向东传播到今天的长白山地区,在吉林老河深墓地出土了摇叶耳饰品,其与辽西喇嘛洞墓地出土的步摇耳饰具有同样的文化元素。”马卉说。
作为生活在辽西一带的游牧民族,慕容鲜卑喜爱黄金饰物,且饰品的含金量纯度相当高,工艺复杂。考古文物显示,金饰中掐丝、焊接、镶嵌工艺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末传入我国西北一带。从考古发现看,慕容鲜卑墓中出土的金器数量多,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证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辽西已经出现制作工艺成熟的金器。而同一时期中原墓葬中出土的应用这种工艺制作的只有金珠,而且是零星发现,基本上为西方舶来品,说明当时这一技术还未传到中原。
冯素弗墓出土的以金步摇为代表的金器表面都有整齐、细密的珍珠状雕刻,这种技术就是将金器做成所需物体形状的模型,然后用薄铜片、金片披在模型上锤打而成,即制作技术更复杂的锤揲工艺。马卉说,考古证实,这种技术起源于西亚,公元前4世纪末传入我国北方,经过长时间融合,由慕容鲜卑传入中原和南方,在唐代时被广泛应用。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西亚两河流域的乌尔王墓群中,随葬侍女的头部即出现用金树叶穿缀而成的半环形状的额饰。在顿河下游的一座女王墓中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制作的金冠,带有摇叶。阿富汗北部发现公元1世纪的金质步摇冠,冠上有一条长47厘米、宽4厘米的横带,带的两端有环,横带上装有五簇图案化的树木形步摇,做工精湛。
经过多年的研究,马卉总结,步摇金饰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后,形成两种文化:一种是游牧民族传入中原,不再作为步摇冠独立存在,而是融入中国的传统首饰和等级服饰制度中。另一种则沿着草原丝绸之路向东传播,保留了步摇冠的形式,就像冯素弗墓中出土的步摇饰品,显示出中亚、西亚的叶形摇叶的传承关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摇叶步摇”。
传播:影响远及东亚地区
“我们从步摇饰可以看出,这种金饰品传入中国后,汉族和其他民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对其青睐有加,直到唐代,仍有文人作‘玉作搔头金步摇’,令人回味。”马卉指出,慕容鲜卑的金步摇饰影响远及东亚地区。“作为连接西方与中原的纽带,慕容鲜卑不光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也输出和传播自身文化。”马卉表示。
考古发现也为这种文化上的交流提供了证据,在东亚地区出土大量金步摇,日本的出土文物中,更是将摇叶遍布整个服饰,从冠到履,甚为丰富。
马卉同时指出,南北朝以后中原和南方锤揲技术的普及,也受慕容鲜卑金银器工艺技术的影响。冯素弗墓出土了一件金短剑鞘,是用金片制成剑鞘主体后,表面錾出整齐、细密的珍珠地,这种新工艺后来在唐代被广泛运用。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遗存中也能见到与冯素弗墓中相同的鎏金制作的饰件,直接应用到马具上。
“金饰品制造技术从西亚传入中国,被慕容鲜卑融合,然后传到东亚地区,反映慕容鲜卑的金饰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巨大。”冯永谦说,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市场上畅销的一些女性头饰,上面装饰着摇晃的金片,这其实是慕容鲜卑金步摇的继承和发展。
以步摇为代表的慕容鲜卑金器制品,突出反映了3世纪至5世纪草原丝绸之路商贸繁荣,东西方文化与辽西地区的游牧民族文化、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吴限摄)
手记:
第一次发现北燕墓葬
本报记者 吴 限
1月7日,记者来到朝阳北票西官营子村,站在村东的山岗上向下望去,一条冰河穿村而过,鸡鸣犬吠之声不时传来,伴随袅袅炊烟向四野散去。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学家冯永谦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史籍中记载的冯家祖陵“长谷陵”。“古时,这座姜家山像一条舞动的长龙,很有动感,冯素弗墓就选在龙头的东侧。”冯永谦描述道。
1965年9月,当时的北票西官营子大队第四小队几名社员在山坡割谷子,忽然发现沟边露出一块大条石。由于相传这里为“王坟”,他们意识到石板下可能是一座古墓,当晚便进行了盗挖,几乎将墓中的随葬品盗拿一空。
此事很快被村民举报,省里派来专家组。经过大量的思想工作,墓中的大部分文物被追回。随后,省博物馆先后派陈大为和冯永谦等8人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经考证,这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燕皇族冯素弗及其妻子的墓葬,这也是第一次发现明确的北燕墓葬,对了解当时中原和游牧民族的文化关系有重要价值。
冯永谦说,冯素弗墓造得非常坚实,用长方形石块平砌四壁,转角处纵横互压以使其牢固,四壁一次砌成,不留门。墓顶由九块长大厚重的石条横搭而成,墓底用大小不一的石板分三行纵铺。整个墓室封闭严密,石缝间填补石块,墓底铺有木炭,条石缝隙还用白灰抹严。墓壁有彩色壁画,可惜被盗墓人严重破坏。
2006年,冯素弗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