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项目落地带动500余名妇女家门口就业
本报记者 王晓波
田间播种已经结束,铁岭市昌图县本应该闲下来的农村妇女却依旧忙碌。
哒哒哒、哒哒哒……6月4日,走进铁岭市昌图县妇女之家加工厂,千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缝纫机有序运转,每个操作机器的妇女身边都堆满了布料和服装半成品。
“我家在工厂对面,早上送完孩子上学,我就来这里打工,中午还能回家给老人做顿饭,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今年34岁的戚维爽以前和爱人在外地打工,孩子只能留给老人照顾。自打家门口有了这家服装加工厂,她就选择回到家乡就业。
在昌图县妇女之家加工厂,80余名员工的情况基本都和戚维爽差不多,这里灵活的就业形式,极大方便了因照顾老人孩子、忙于家务而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们。
“我们加工厂是4年前落户到昌图县昌图镇的,主要承接大连多个服装公司的外包项目,产品出口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昌图县妇女之家加工厂厂长赵冬梅说。
赵冬梅是土生土长的昌图人,十余年来一直做服装加工生意。4年前,在昌图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赵冬梅拓展了业务,成功争取到大连一家服装厂的投资,成立了昌图县妇女之家加工厂和20个手工缝制加工点。
加工厂坐落在昌图镇,面向城镇招聘了8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主要开展机器加工服装业务。20个手工加工点分布在昌图县各乡镇,在昌图镇妇联的帮助下,招聘了50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
6月4日,在昌图镇翰林社区妇女之家加工点,十余名妇女围坐在一起,手工缝制一批即将出口的羊绒大衣。“我今年63岁了,在昌图镇照顾孙子,平时孩子上学了,我就来这里打工,一个月咋的也能赚上1000多元,日子过得充实多了。”翰林社区居民张桂贤笑着说。
一个项目落户,带动了昌图50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既满足了妇女“挣钱和顾家两不误”的需求,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为本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就业和产业支撑,让企业和农民实现了“双赢”。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习近平内蒙古行丨建好现代农业园区 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走进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 瞰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前世今生
- 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 勇担使命 不畏艰辛 久久为功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 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
- 坚持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
- 时政微视频丨瞰内蒙古
- 习近平内蒙古行丨走进“塞外明珠”——乌梁素海
- 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 勇担使命 不畏艰辛 久久为功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 广西贵港辣椒长势喜人 带动乡村振兴“辣”劲十足
- 水稻生产“一条龙”全程托管 多举措提升水稻品质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