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达到新高度
田鹏颖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认识达到新高度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种元素共同塑造中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特性,昭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突出优势,既为我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也为我们传承好发展好中华文明注入了固本培元的思想力量。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持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凸显我们党掌握历史主动和文化主动,让我们党能够在更广阔的历史视域和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的历史纵深、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强大的前进定力。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彰显了中国制度的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不断激活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所孕育的治理智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因承载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理念而日益呈现显著优势。
让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视野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鼓舞全党全国人民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强烈文化担当、高度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主张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倡导历史思维,号召全党同志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深刻认识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重大意义,让初心使命在内心深处真正扎根,把忠诚于党和人民落到行动上,继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攀登新的思想文化高峰,继续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高度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必须做好“第二个结合”大文章。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文化理论优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要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持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坚定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实践和担当使命中,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新时代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必须秉持开放包容。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秉持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前提,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中华文化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又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一以贯之传承中华民族文明血脉。“创新”是方向,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