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穿越时空的电影胶片
太空考古学家眼里的文明遗址——
它们是穿越时空的电影胶片

杨一涵
看点
震撼!考古可以这么高科技了。《我从太空考古》一书带我们了解太空考古学,这是一门又“新”又“旧”又好玩的神秘新科学——透过尖端卫星影像和前沿技术,寻找传统考古学触摸不到的人类遗迹!完全打破了人们对考古工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原来考古不只有“向下挖宝”,还能用“天空视角”。太空考古学家们“俯瞰”地球,遗迹变成一段段可以重现历史的动态电影胶片,他们可以“从卫星上看到万年人类历史”。
今天,考古已经是一门由众多学科共同支撑起来的高科技工作了。纵观这些年来的考古新技术:分子生物学的DNA解析,计算机的模拟重建,物理学的光谱检测、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化学的物质分析,地质学的地层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前沿技术不断推动着考古的发展。“太空遥感技术”具有突破性飞跃,近些年全球考古的诸多重大发现,都有它的功劳。
太空遥感技术开启全新视角
太空考古学是指利用卫星数据寻找那些靠其他手段难以发现的考古遗址,然后对其进行测绘。国内最著名的就是明长城里程的测量,通过太空中的卫星观测数据,准确得知明长城的真实长度约为8850公里,比我们以前推算的多出了足足2400公里。
太空考古对世界重大考古发现作出贡献。在全球不少文明中都流传着沉入海底的“失落大陆”的传说,直到2017年,一群地质学家在新西兰岛附近海域发现了它。今年,在“太空遥感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绘制出了这片古大陆的完整轮廓,总面积490万平方公里,95%都淹没在太平洋下,今天的新西兰南北两岛只是这块大陆的冰山一角。
《我从太空考古》作为一本讲述考古学前沿科技的通识书,得到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推荐,获评《自然》年度十大好书、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大奖。作者萨拉·帕卡克是成果满满的著名考古学家,“太空遥感技术”为她的考古工作开启了全新的“天空视角”,利用这些数据,她仅在埃及就发现了17处可能的金字塔遗址、1000个古墓和3100个未知的居留地。
开启“天空视角”以后,萨拉·帕卡克觉得遗址看起来就像是一种电影胶片。遗址并不是静态的,在萨拉这样的太空考古专家眼里,它们简直像是穿越时空的电影胶片——过去城邦的兴建与破坏交替,有时还并行,所有的痕迹都附着在遗址上,形成历史的电影胶片。通过对电影胶片的还原拼凑与重新解读,太空考古专家们会尽力捕捉这些看起来颇为模糊的影像,进而在脑海中形成关于这些遗址的想象,无论这些遗址是完美的还是残缺的。“在这样一种视角的坚实支撑下,梦想可以带我们去任何地方。”
从卫星上看到万年人类历史
太空考古学还可能带给我们发现过去的希望。埋藏在地下的,是一个个不成篇章的故事,而不是单纯的物件。在萨拉看来,从太空“俯瞰”地球,遗迹更可以是一段段可以重现历史的动态的电影胶片,而不仅仅是定格历史的老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内容丰富,且张力十足。卫星影像等新技术带来更多惊喜,它甚至可以重现历史——我们可以通过解析从高空传回的数据,像读取电影胶片一样,解读遗址所留下的历史“纪录片”,在当代还原历史中的场景和故事。太空考古专家就是这样“从卫星上看到万年人类历史”。
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太空考古学似乎是科幻化的,好像是想在火星上寻找外星人家园的证据,但实际上太空考古学家其实是通过太空中的卫星,把目光重新投向地球。也就是说,太空考古学不是考古太空,而是从太空来考古地球,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人类和人类在地球上所留下的文明。在以往漫长的考古季中,传统的考古学家只能测绘几十处古遗址,而现在,仅用短短几周的时间,太空考古学家就可以测绘几百处乃至数千处古遗址。
随着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定规模的考古任务,在未来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这就是未来太空考古学令人激动的应用前景。比如,为探明早已埋于地下的河流或隐秘的古遗址,太空考古学家会运用高空数据或太空数据来评估现代景观。简单来说,这就是“太空考古学”——有时也被称为“卫星考古学”或“卫星遥感学”的工作范畴。太空考古学家会观察和提取卫星影像中的像素数据,进而了解地面景观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之间的微妙差别,或用来探测遗迹。遥感卫星技术无疑为现代考古带来了重要的技术上的突破,原来考古不只有“向下挖宝”,还能用“天空视角”。
在我们这颗星球上,适于人类居住的土地面积约为4000万平方公里,根据公开发表的大型区域的调查结果,即便按照遗址最低的分布密度计算,推至全球,恐怕也有1200万处遗址有待我们发现。根据这一数字,萨拉认为,全球范围内尚待发现的考古遗址超过5000万处,这既包括大规模的聚落址又包括小型的营地,既包括陆上的又包括水下的。这还只是她的保守估计。
作为人类,我们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延续了1.38万个世代,在过去5万年里,已有1080亿人在这里生活过,我们可追溯的人类活动非常多。从考古学上讲,专家估计10%的地表面积已经被勘探过,也就是说,有大约3600万平方公里适宜居住的土地尚待勘探,而这还不包括水下沉船以及洋底、海底、湖底和河底的遗址。当我们对考古遗址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及其类型有了更好的了解,并可从遗址表面和地下收集数据时,我们将能够获得更多的洞见。
人类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许多曾经的辉煌文明湮没于大自然之中等待发掘。如今,太空考古为现代考古提供出“最高能”的手段,以“天空视角”来看遗址,将促使我们重新解读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重新认识生命的进化过程。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