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辱使命,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为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本报特推出两期理论文章专版,敬请关注。
把握新的重大机遇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任 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审视和把握重大机遇,找准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新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准确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要求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教人才资源为保障,以产业迭代升级为支撑。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必须抓住重大创新机遇,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增强发展竞争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从根本上打破技术封锁和围堵。多年来,辽宁聚力推动自主创新,深入推进高端装备、航空和医疗装备等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抢占科技制高点上积累了优势与经验。辽宁应继续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集聚力量进行国家重大工程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重大创新成果迭代应用,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加快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辽宁科教人才优势显著,要把科教人才作为实现全面振兴的战略“支撑点”,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创新资源,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着力打造一批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创新高地。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引领产业迭代升级,把握好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重大科技创新添薪续力。辽宁应抓好科技突破创新与产业迭代升级的窗口期,推进科技和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并发展先进程度跃迁的新质生产力,瞄准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方向,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以生产力不断“焕新”引领产业体系腾飞。
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准确把握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辽宁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具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规模。辽宁应发挥利用、巩固增强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依靠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增长,依托环渤海经济区建设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渤海沿岸地区完善产业分工体系和共建区域统一市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准确把握推进东北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举措。东北各地具有地缘山水相连、资源禀赋相似、人文历史相近的天然优势。辽宁应抢抓区域合作机遇,系统布局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油气管道、高铁网和铁路网、新型电网和电力外送通道、新一代移动通信和数据网等一体化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准确把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连接点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点,为我国开放发展和各国合作共赢开辟出一条机遇之路。东北作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门户,在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辽宁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立足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推动中蒙俄、中日韩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的战略定位
辽宁要当好老工业基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索者。辽宁在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作出过历史性贡献。如何在新形势下找出一条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是辽宁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要探索承担的光荣使命。辽宁要抓住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窗口期,以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端现代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
辽宁要当好东北全面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奋进者。当前,国企改革进入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的新阶段,这要求辽宁彰显新担当,把实施国企振兴专项行动作为全面振兴的“重头戏”,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推动省属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不断提高国企产业控制力、科技创新力、安全支撑力。把握央地融合发展大好机遇,创新央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强化央企对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支撑作用。
辽宁要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者。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是国家大局所需、辽宁职责所系、振兴机遇所在。要聚焦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出的10个方面突破、50项重点任务,持续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加快构建
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霍春辉 何 地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
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辽宁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近年来,辽宁坚持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大力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辽宁应乘势而上,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辽宁工业企业加快打造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调、服务化延伸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以建设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为抓手,推动行业全链条数据协同共享,深化“5G+工业互联网”在装备制造、原材料等“老字号”“原字号”重点行业建设,进一步为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的咨询、评估、培训等服务。
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辽宁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底蕴深厚。在新时代推动辽宁全面振兴中,辽宁应进一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整体部署。聚焦建设3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培养更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广泛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育、优秀人才回流,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留辽创业就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加基础研发比重。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组织方式,努力在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创新突破。积极培育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加强辽宁与江苏的对口合作,推进产业对接、强化平台合作、加强经贸往来。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在省内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时代推动辽宁全面振兴要以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为引领,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增强发展新动能。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辽宁优势,积极培育大数据、现代生物、临港临空产业等新兴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深入研判辽宁产业发展规律和前沿科技发展趋势,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电子、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构建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通用技术、专有技术与工艺制造技术协同创新,推动具有创新活力、掌握前沿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未来产业的主体。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增强能源安全供给能力、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多元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加强创新要素集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辽宁全面振兴迫切需要集聚更多创新要素,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辽宁应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用活用好全省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资本要素市场改革,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辽宁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化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改革。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招商政策,吸引更多高质量项目加快落地。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牢牢把握
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
房广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我们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使各项工作向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聚焦聚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贡献力量。
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是新时代东北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是由东北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东北地处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区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门户,在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中居重要地位。“五大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关键领域,是国家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内容。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构建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关涉国家安全的根本。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关涉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压舱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进而推动新能源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关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从强化东北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看,东北地区具有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因此,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不断增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切实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的实践中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向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发展领域聚焦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要求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人口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这从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在推进东北全面振兴中要紧紧围绕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谋篇布局、定向发力。
一是向维护国家国防安全聚焦聚力。要向进一步完善生产力布局、打造更多“国之重器”聚焦,向加快推进现代边海防建设、着力兴边富民和强边固防聚力,积极发展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用好相关支持政策。二是向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聚焦聚力。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契机,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向种业振兴聚力,建设食品工业大省,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三是向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聚焦聚力。要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聚焦,向发展现代生物特色产业、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聚力,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保护、辽河流域生态安全、辽东地区“绿肺”“水塔”建设、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等重点工程,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四是向维护国家能源安全聚焦聚力。要向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一体化能源基地。向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聚力,加快建设油气管道、高铁网和铁路网、新型电网和电力外送通道、新一代移动通信和数据网,确保能源供应和运行安全。五是向维护国家产业安全聚焦聚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总要求,向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聚焦,向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聚力,发掘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技术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打造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推动东北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总纲领,是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遵循。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实现东北全面振兴与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关系。担负好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就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与维护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实现区域安全、领域安全与国家总体安全的相互促进。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之间也是相互影响、联动协调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五大安全”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一体推进,把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落到实处。
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把贯彻落实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同巩固第一批主题教育成果、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巩固营商环境建设的积极成果,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大力推进
辽宁农业农村现代化
吴东立 赵洪亮 孙 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辽宁要充分发挥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奋力推动辽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扎实迈进。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科技自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要以科技创新全面引领辽宁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聚焦“国之大者”,抓好农业“芯片”。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强化生物育种体系建设,发展特色优势品种,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贡献辽宁智慧。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质量实施好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滨海盐碱地综合治理和产能提升的科技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打好人才“引育留”组合拳,加快补齐乡村人才短板。“重点引才”,吸引能人回乡入乡。强化政策引导,畅通回引渠道,动员能人回乡、吸引在外人员返乡、引导企业家入乡。“精准育才”,厚植本土人才成长“沃土”。积极开展“头雁计划”“农民技术员”等培育工程,培养一大批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切实用才”,创新乡村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服务机制和以贡献为导向的乡村人才评价机制。大力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优化乡村营商环境。支持更多科技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乡村工作。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和管护机制,补齐小微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短板。加强农业应对灾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新基建,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冷链物流、仓储建设、网络设施、公共环境设施等,为农产品上行和“数商兴农”奠定坚实基础。推进数字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促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现代化大农业,加速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乡村宜居宜业宜游水平。
立足大农业打造大产业,着力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立足现代化大农业的主攻方向,聚焦辽宁农业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粮油、果蔬、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聚合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提升产业价值。着力提升辽宁特色产业,加快推进辽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市场化服务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培育一批“辽字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践行大食物观,坚持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农业+”培育行动,助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丰富和拓展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多层次市场主体,以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为重点,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探索建立具有辽宁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强化顶层设计,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确保干部配备优先、要素配置优先、资金投入优先、公共服务安排优先的制度安排。
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实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统筹发展城镇和乡村,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打造东北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以系统思维谋划,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有利于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基层治理体系,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3AWT055)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