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途”本溪开展 俩月观众破万

本溪市博物馆展出的伯椃(háo)虘(cuó)簋器盖,上有28字铭文。

本溪市博物馆展出的伯椃虘簋器身。 本报记者 郭 平 摄
本报讯 记者郭平报道 本溪市博物馆引进的辽宁省博物馆展览精品“字途——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育展”深受当地观众喜爱。这个展览通过甲骨、铜权、封泥、瓦当、碑拓等39件(组)文物,用文物讲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等各种书体几千年的演进过程。自9月27日推出后,已有逾万人次参观者前来细细品味文物中承载的文字故事。
“字途——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育展”是辽博在2022年推出的一个展览力作,当年便取得良好效果,先后入选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案例百强和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百强。
本溪市博物馆引进的“字途——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育展”共分为“晨曦”“风采”两个单元,通过留在各个时期文物上的汉字,生动形象地展现汉字演进所经历的漫长历史进程。
在“晨曦”单元,主要展现规范汉字产生以前的汉字发展史话。展览采用展板的形式介绍在文字产生以前古人的记事方法,即结绳记事。这种方法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庄子·箧篇》也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而且文献当中还留下了古人结绳记事的方法,《周易正义》中有:“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此后,古人开始发明文字,《淮南子》中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结合展板,“字途”安排了省博物馆藏的5件套刻辞甲骨珍品,让人们近距离研读甲骨文这种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
在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曾经很长时间认为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为最早的汉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为了生动展示金文特点及商周以来通过青铜器所反映的古代礼制,策展人安排展出了簋、爵、卣等代表性青铜礼器,其中的伯椃(háo)虘(cuó)簋,在器盖的内壁上铸有“白(伯)椃虘肇乍(作)皇考刺公……”等28字铭文,人们在欣赏精美的西周青铜礼器的同时,对金文可以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风采”单元主要通过文物和展板讲述自秦代统一推行小篆,我国终于有了统一的规范汉字之后,随着书写便利需求和古人审美理念变化,汉字各种书体的产生、发展演进历史。这一单元通过秦代铜权、汉代封泥以及唐代碑刻的拓片,为人们梳理出汉字发展史上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陆续登场过程。这些书体在文字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风采,见证了汉字由图画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的过程。
据介绍,本溪市博物馆引进的“字途——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育展”将持续到2024年3月20日,是该馆推出的一个重要跨年展览,意在帮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感悟汉字的丰富内涵、强大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激发爱国情感与文化自信。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