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督造的红龙大盘被誉为“巅峰之作”
沈阳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清雍正青花红龙大盘”。
本报记者 郭平文 并摄
探新展
展品名称 清雍正青花红龙大盘
所属年代 清朝雍正年间
展出地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
文物价值 见证唐英督陶历史和景德镇辉煌
谁也不曾料到,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清雍正青花红龙大盘成了今春的网红产品,人们隔着玻璃窗,或近距离欣赏,或与之合影,甚至现场直播。这件雍正年间制成的青花矾红瓷器一直深藏在清宫中,百年间,见过它的人的总数也不及现在一天的参观人数多。当年由制瓷名匠和丹青高手合作完成的杰作,到了今天才得以向世人展示迷人的风采,备受观众喜爱。
一直在深宫珍藏的精品
敬典阁是盛京宫殿(清代对沈阳故宫的称呼)用于尊藏玉牒的楼阁,因为独门独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因地制宜将其开辟为院藏精品文物展区,定期遴选院藏文物精品在这里展出。
在龙年新春到来之时,沈阳故宫博物院在文物宝库中反复精挑细选,最终选中了国家一级文物“清雍正青花红龙大盘”进行展出,依据大盘的中心纹样,他们将该精品展命名为“蛟龙出海”。
这件瓷器精品之所以备受瞩目,首先是其上面的主体图案:大盘正反两面一大八小共有9条红色的龙:大盘内外壁以白色为地,用青花云纹装饰,正反两面各有四条红龙或抬头向前,或回首张望,首尾相顾,张力十足,似在云雾间飞腾;大盘正面正中采用碧蓝的青花做底色,通过留白表现出大海中翻滚的浪花,当中一条红龙身体呈矫健的S形,龙爪舞动,双目圆瞪,恰似刚刚从海中飞跃而出。
策展人、沈阳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部研究馆员罗丽欣告诉记者:“这件文物不仅蕴含着龙腾盛世的吉祥寓意,游客还能通过它欣赏到清代高超的青花矾红瓷器制造技艺,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据介绍,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是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这种瓷器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1300℃高温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色彩稳定的特点,故而得名青花。青花瓷技术始于唐,成熟于元,在明永乐、宣德年间达到极盛。到了清代,历代皇帝都喜爱青花瓷器。
展出的这件青花红龙大盘印有“大清雍正年制”款识,表明了瓷盘的制作年代。
罗丽欣介绍,清代的青花瓷器,特别是康、雍、乾三朝,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面貌,并衍生出很多新的品种,青花加矾红彩便是其中之一。
以清雍正青花红龙大盘为例,大盘的辅助纹饰为青花,先绘制青花图案,经过1300℃高温烧制成半成品后会再次回到匠人手中。匠人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绘画技法,不钩墨线,直接按照图样用含有铁元素的釉料在大盘上预留的龙纹上描绘,经过二次绘图加工的大盘返回窑场进行二次烧制,这一次采用900℃左右的低温烧制,最终完成大盘的制作。
纵观青花矾红瓷器历史,清雍正年间烧制的青花矾红瓷器的成就最为突出,不过,传世的雍正御窑瓷器以中小件居多,而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青花红龙大盘直径47.4厘米,是雍正时期官窑瓷器中少有的大器,被称为“青花矾红彩的巅峰之作”并一直深藏清宫中,很少示人。
罗丽欣介绍,雍正时期官窑瓷器在瓷泥的淘洗、釉料的研磨上都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水准,因此雍正时期官窑瓷器成品精致细腻,表现在器足上,有“足脊滚圆如泥鳅背”的说法。沈阳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乾隆年间仿制的青花红龙大盘,对比之下,后世仿制品无论大盘的造型、胎釉的细腻程度,还是青花与矾红的色彩,都与雍正大盘无法比拟。
清初景德镇在战乱中复苏
位于沈阳故宫大政殿北面的銮驾库年前举办“御窑·宫瓷——明清御窑瓷器的传承和创新”展,这一展览是由沈阳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江西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文物与沈阳故宫所藏的来自景德镇御窑的瓷器并肩展出,似是一种巧合,却也生动地诠释了两者在历史上的密切联系。
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始于汉室”,到了元代,景德镇开始异军突起,这里设置了当时全国唯一的为皇家服务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这一机构进一步正规化,专门为皇家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此举也是景德镇御窑500多年历史的开端。到了明永乐、宣德年间,御器厂里的服务人数达2000人,在明王朝的大力支持下,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
然而,明朝御窑自设立后,监督烧造事务的官员大多由宦官担任。这些督陶宦官对于制瓷完全外行,却经常巧立名目苛索钱财。到了明朝中后期,阉党之祸更甚。明武宗正德末年,百姓不堪忍受宦官的淫虐和压榨,称其为“人殃”。明嘉靖年间,景德镇相继发生数起工匠反抗宦官的斗争。明万历年间,督陶太监潘相更为酷烈,为烧造龙缸逼死窑工童宾,激起全城暴动,税署和官窑厂房被焚,此次事件导致景德镇御窑名存实亡。
到了清代,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恢复也是一波三折。
在康熙初年,因为宫廷制作礼器的需要,清政府开始着手恢复景德镇的御窑生产,然而没等取得成效,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随着朝廷撤藩,发生“三藩之乱”,战乱给刚刚准备恢复的景德镇造成了新的打击。根据史志记载,在康熙十二年至十六年的5年当中,当地民窑基本上停止了烧造。
此后国家安定,康熙皇帝分析了明代御窑管理的利弊得失,改由内务府主管御窑,派专人监督制瓷生产,景德镇御窑瓷器制作逐渐恢复,在仿制前代瓷器基础上不断推动造型、釉色等方面改革创新。雍正年间,朝廷选派唐英到景德镇主持窑务,在唐英督陶的27年间,景德镇走上我国古代前所未有的制瓷高峰。
沈阳唐英对官窑改革创新
因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多件康、雍、乾时期瓷器精品,罗丽欣对唐英做过深入研究。
唐英字俊公,又字叔子,晚年号榷陶使者、陶成居士、蜗寄老人等,《清史稿》中有《唐英传》。据成书于乾隆九年(1744年)的《八旗满族氏族通谱》记载,唐英的祖父为“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也就是说,唐英祖籍为沈阳。这里包衣,满语意为“家里的奴才”。唐英的祖辈属于清内务府上三旗的包衣,虽是“家奴”,但是因为特殊的“从龙”身份,唐英及其子在宦途方面一直备受恩宠。
因为特殊的身份,唐英没有走科考之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年仅16岁的唐英便供役养心殿,之后跟随康熙皇帝三下江南。雍正元年(1723年)唐英被授予内务府员外郎(从五品)一职,每天稽查内务府各当差匠役工作。
唐英与瓷器结缘始于雍正六年(1728年)。此前,清廷曾派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出任江苏板闸关监督,同时监管景德镇御窑厂窑务。然而年希尧常年在淮安官署,每年到景德镇巡视时间有限,因此御窑的瓷器烧造屡屡出现失误,雍正不甚满意。在此背景下,得到雍正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大力推荐唐英。唐英于当年八月赴景德镇担任御窑厂的协理官,协助年希尧督理陶务。
关于唐英从一个门外汉转变成清廷督陶的行家,其中所经历的辛苦,史料中留下的记述不多,《清史稿》中有:“……任事最久,讲求陶法,於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在唐英撰写的《瓷务事宜示谕稿·序》中讲道,他到景德镇后,3年时间里一直闭门谢客——每天与工匠们吃住在一起,虚心学习,由一个只能对工匠唯命是从的门外汉,逐渐学有所成,可以“出其意旨唯诺夫工匠矣”,也就是说,他指挥工匠游刃有余,让工匠们俯首听命了。
他大胆改革,对制瓷进行创新,景德镇瓷器再次走向辉煌。雍正十三年(1735年),景德镇御窑年花费帑金数万两,可以为清廷制作出各类精品瓷器三四十万件。
据分析,这件清雍正青花红龙大盘正是唐英任御窑厂协理官时制作的。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