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草莓格外甜
本报记者 田 甜
“这真是咱村的大棚?”2月1日清晨,在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阿尔乡村,返乡回村的周慧敏掀开温室大棚的门帘,就被眼前的景象惊艳了——绿意盎然的暖棚内,一颗颗鲜红饱满的草莓从立体栽培架垂落下来,仿佛高挂的红灯笼,透着新春的喜庆。
阿尔乡镇是我省抵御科尔沁沙地南侵的第一道防线,昔日风沙肆虐、沙害严重,素有“大漠沙乡”之称。周慧敏回忆:“小时候上学,路上同学们都不敢聊天,怕沙子刮进嘴里,那时候沙地上种玉米都难活,哪敢想能种草莓。”
“没打过一滴农药,咱们‘沙乡’种的草莓甜着呢!”阿尔乡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明走过来,摘下一颗草莓递给周慧敏,“多年来,村里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在3万亩的沙丘上共栽植120多万棵绿树。如今,我们不但守住了家园,还要让沙地里长出金果子。”
“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由此诞生。产业园由养殖小区、10栋设施农业暖棚、膨化饲料厂、粪污处理厂构成,形成一条循环农业链条:肉牛养殖产生的粪污,一半制成有机肥,与松针土和风沙土一同加入草莓的栽培基质,另一半压成环保燃料块。“风沙、秸秆、粪污——这些曾经的生态‘包袱’,如今全在循环利用中变废为宝。”李明明笑着说。
咬上一口草莓,鲜甜的汁水充盈整个口腔,让周慧敏愈发欣喜:“书记,快给我拿个筐,我要把这些带回城里,让朋友们都尝尝咱们‘沙乡’的草莓!”
责编:周艺凝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