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描与壮歌:全景再现20世纪初的激荡岁月

孟育芬
■提示
十五载匠心淬炼,七载笔底波澜,王笛以《中国记事(1912—1928)》书写20世纪初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历史。在坚实的学术基石之上,展现出非虚构写作的艺术魅力,实现了历史书写严谨性、细节感染力与大众可读性的统一。全景式再现了那个风雷激荡、民族精神昂扬的年代。
2025年4月,历史学家王笛沉潜15年研究、精心笔耕七载的非虚构巨著《中国记事(1912—1928)》(以下简称《中国记事》)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聚焦于民国肇建至北伐胜利关键10年的作品,甫一问世即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学术著作中的“现象级”读物。它深植于本土土壤,以珍贵的原始史料、饱满的艺术表达和流畅的叙事笔触,全景式再现了那个风雷激荡、民族精神昂扬奋进的年代,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历史力作。
王笛教授此书的核心学术贡献,在于其对中国本土史料的系统性挖掘与开创性运用。他如“学术考古学家”般深耕于浩瀚的文献海洋,其史料来源的深度与广度令人叹服。他是一些尘封档案的“破壁者”,大量首次系统披露的燕京大学原始档案(校务记录、课程设置、学生社团文献、师生书信),鲜活呈现了这所“教育奇迹”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坚守本土化办学理念,培养出服务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
王笛拾取民间记忆,广泛收集整理青年学子日记、社团刊物、地方报刊、市井生活记录,特别是五卅运动期间各地学生组织的宣言、传单、活动记录,让那段热血沸腾的青年觉醒与社会参与史跃然纸上。
《中国记事》可以说是社会变革的“显微镜”。书中呈现反映社会主义思想早期传播的工人夜校讲义、进步社团章程、基层社会调查报告等一手材料,清晰勾勒出新思潮如何从知识界走向大众,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澎湃动力。它也是教育实践的“见证录”,翔实记录当时教育救国的诸多实践,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运动等,展现知识界改造社会的热忱与探索。这种立足本土、深耕细作的史料功夫,不仅极大丰富了学界对1912年至1928年这段历史的认知基础,更成功打破了传统宏大叙事的桎梏,从社会肌理深处重构了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20世纪初年图景。王笛教授为这段历史研究树立了新的史料学术范式,将严谨性、感染力与可读性实现完美融合。王笛考据精微,每一个重大事件的叙述,如燕京大学的创办历程、五卅运动的组织与发展、北伐战争的民心所向,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互证基础上,逻辑链条清晰,结论审慎有力。
书中充满打动人心的微观叙事:描绘燕京大学学子在简陋校舍中挑灯夜读,心中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刻画五卅运动中,青年学生不畏强暴、组织有序地走上街头,以青春热血唤醒国民意识;记录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中,工友们在夜校如饥似渴学习新知,眼中闪烁对未来的希望。这些源于一手史料的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体验。
全书结构设计精巧,以清晰的脉络串联起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既宏大开阔又条理分明。王笛的文字饱含深情且极具画面感:“燕园春深,未名湖畔书声琅琅,一代青年于此汲取新知,锻造脊梁;浦江潮涌,五卅街头呐喊震天,青春热血化为民族觉醒的惊雷。”“北伐军行经之处,乡民箪食壶浆,那朴实的笑脸与期盼的眼神,是对国家统一最深沉、最直接的呼唤。”这种兼具史学厚重与文学灵动的笔法,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图像叙事与文字描述相得益彰,书中精选的数十幅珍贵历史图片,如燕京大学早期校园风貌、青年学生社团活动留影、反映基层社会变迁的照片,非点缀之物,而是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历史,为文字叙述提供了直观有力的佐证,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
《中国记事》的核心主旨是浓墨重彩地书写中华民族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所迸发出的自强不息、追求进步、走向统一的伟大精神。以燕京大学为代表的新式教育机构,抒写教育兴国的华章,克服重重困难,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人才,成为“教育救国”理想的生动实践,是民族未来希望的摇篮。
全书谱写了青年觉醒的壮歌,五卅运动是本书着力描写的高光篇章。它展现了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如何从书斋走向社会,以高度的组织性、爱国热忱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推动国民革命和反帝爱国运动的先锋力量,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青春史诗。书中对社会主义思想等新思潮在中国传播的细致描摹,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寻求变革、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开放心态与积极实践,这是民族精神中求新求变、追求光明的重要体现。书中通过对北伐战争进程中民心所向的刻画,彰显了人民力量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王笛教授以饱含敬意的笔触,将这段历史中知识青年与普通民众所展现的主动性、创造力、牺牲精神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怀置于舞台中央,奏响了一曲深沉而激昂的民族自强奋进之歌。这种对历史主体性的强调和对民族精神正面价值的弘扬,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意义。
《中国记事》完美地架设了一座沟通精深学术与大众阅读的坚实桥梁。得益于王笛流畅优美的文笔、跌宕起伏的叙事、感人至深的细节和清晰有力的主线,使读者能沉浸其中,轻松把握历史脉络,感受时代精神,获得知识的启迪与情感的共鸣,成功地将一段复杂的历史,转化为一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现代中国关键年代的扎实读本。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